行为转变理论干预促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效果研究

2012-01-15 02:33仲君萍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维持性问卷血液

仲君萍

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江苏 江阴 2144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最为常用的替代疗法,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接受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多数患者会因为漫长的透析和由此产生的沉重的医疗负担而产生负性情绪,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导致生存质量的降低[1]。现有对该类患者的研究[2-3]多集中于透析效果的改善,而忽视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本研究以行为转变理论为依据,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的情况,定量评价行为转变干预对该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帮助。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在34-67岁,中位年龄57.2岁,透析时间在半年以上,每周规律血透2-3次,且透析充分,所有患者意识清醒、智力正常、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排除肾脏移植后患者、明显心理障碍、精神失常患者以及严重语言、视听功能障碍者。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转变理论干预组为实验组,一般护理干预措施为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病情、透析时间等一般情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进行每周一次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6个月的行为转变干预,主要通过举办血液透析的知识讲座;开展相关知识咨询,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建立血液透析患者健康俱乐部,进行自我管理的培训、小组交流讨论,主要内容包括:(1)饮食摄入的指导: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饮食,制定合理的钠、钾、水摄入量,摄入量依据每周透析次数而定;(2)用药指导:建议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慎用肾脏毒性药物;(3)动静脉内瘘的保护:保持穿刺部位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平时避免提重物,不穿太紧衣服或包扎过紧、勿将患肢枕在头下,平时加强手臂活动,使血管扩张充盈;(4)心理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适量开展运动。

1.3调查问卷采用自拟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4]、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5]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EFF)[6]。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经济收入、透析时间等;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包括液体和离子的限制行为、饮食量的管理行为、躯体、社会心理活动以及一般状态的管理和社会心理行为等4个维度共25个条目,1-4级评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HAD 由焦虑和抑郁2个维度共14项,每项以0-3分进行分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水平越高;WHOQOL-BEFF由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4个维度共26个条目组成,以1-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所有问卷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和干预后6个月进行,问卷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进行发放,患者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

2 结果

2.1干预前后HA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HAD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干预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与干预前虽有降低,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D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各因子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各因子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各因子评分与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在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生存质量总分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而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两因子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组患者在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生存质量总分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生理领域和环境领域两因子评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EFF各因子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各因子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各因子评分与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各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组患者各项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患者同时存在的负面问题[7],如何在治疗该类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又能较好缓解患者心理问题,是近年来护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行为转变理论模式[8]也称为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Prochaska)在1983年提出的,认为人的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可分为5 个不同的阶段,即没有准备阶段、犹豫不决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在不同的行为阶段,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对目标行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该理论模式着眼于行为变化过程及对象需求,通过多方面的护理干预转变特定对象日常生活不良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最早应用于吸烟干预研究,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病的自我管理,通过特定护理干预来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行为[9]是通过知识讲座、相关咨询、个体化指导以及小组交流讨论等措施,结合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教会患者对血液透析所需知识,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实现健康目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组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液体和离子的限制行为、饮食量的管理行为、躯体、社会心理活动以及一般状态的管理和社会心理行为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经过系列干预措施,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模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研究表明[1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率可高达43%,并容易导致透析并发症。本组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大于9分,表明两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而对照组降低效果不明显。WHOQOL-BEFF用于测量个体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评价生存质量有关的各个领域的得分,本组结果显示,行为转变干预能使患者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生存质量总分明显增加,而对生理和环境领域评分增加不明显,表明该研究对于患者躯体的转变以及环境的改变仍有待完善之处。

[1]蹼新妹,姜美娟,李玉珍,等.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回归社会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B):35-48.

[2]郭海纹,崔岩,魏丽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06-408.

[3]周刚,王力宁,范秋灵,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2):140-143.

[4]王爱平,冯茂玲. 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的开发[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368-373.

[5]季建林.医学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26-227.

[6]WHOQOL Group.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J].Psychol Med,1998,28(3):551-558.

[7]孙映卉,罗红,张斌.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37-138.

[8]钟伟荣,曾任英,林春梅,等. 行为转变理论在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6中):1517-1520.

[9]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10]辜凯.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23:79.

猜你喜欢
维持性问卷血液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问卷网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透邪止痒汤治疗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皮肤瘙痒疗效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