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12-01-15 14:42李姚矿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李姚矿, 娄 敏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李姚矿, 娄 敏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对象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因此如何把这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运行管理以及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校企政府联动”的培养模式,其中着重探讨了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学习、校企联合培养、导师指导、项目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高校、企业、政府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深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推动实践创新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校企政府联动

一、引 言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2009年以前,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近来,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

从2009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针对培养对象的差异,各高校都在原有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做出一些针对性的探索和改革,然而,在两年的探索和改革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一定程度上保持与学术型研究生同一套课程及教学班底,往往造成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差异性不明显;课程学习仍沿袭传统研究生教育的“课堂面授-课程考试”方式,容易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授课内容不太适应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实习期,学生基本都是自己联系实习企业,往往形成实习单位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不对口、校方监管较弱等问题,造成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的脱节,以至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在读学生缺乏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使得论文选题基础薄弱,很难实现知识向实用成果的转化,也无法体现出对企业生产的实用价值。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发展亟待有一个大家认可的、兼具科学性和操作性及实用性的培养模式来解决问题。

二、“校企政府联动”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它主要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主要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培养评价等环节[2]。本文将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运行管理及培养评价四部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日本在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后建立了“官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体现为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和经济援助等方式引导、鼓励产业界、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广泛建立起企业与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联盟[3]。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大学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企业的经济实力来开发新兴技术产品。而长期以来国内则一直提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其主要作用是建立起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并形成产业、学术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学者们多将这些合作模式与传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综合上述模式相关背景和特点,针对我国专业学位发展现状,本文倡导“校企政府联动”的培养模式,即在原有的高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关系中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力、协调力,让企业为高校的专业学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不同于利用企业经济实力的日本产学官合作模式),从而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联动协作培养机制,打造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1.培养目标

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科学定位,即“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这一表述首先提出了培养对象在知识构成方面的要求,即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其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落脚点是解决本专业或职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再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与“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的,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更不能顾此失彼。培养目标客观上要求理论知识的传授必须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必须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更应注重让学生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总之,要把培养目标从理论层面具体到操作层面,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需要为培养导向,培养高校为主体,与联合培养企业及政府部门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将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应侧重于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项目,而政府部门则作为政策制定者、引导者和相关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出现。

2.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我们整个培养模式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以高校和联合培养企业相互协作,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引导的培养方式进行。本文将从课程模块、教学模块、导师模块等方面进行一一阐述。

课程模块: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适宜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其优势在于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前沿性等诸多特征,模块的数量和结构都可以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及时调整[4]。但考虑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考对象多为应届高校毕业生,且许多考生存在跨专业背景;因此建议在基础理论课程子模块设置里要涵盖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深度(纵向知识)和宽度(横向知识)要适宜。

具体的课程体系见图1:首先将全部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和专题实践两个一级模块,每个一级理论模块下面分设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第三级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子模块,子模块1到子模块N之间存在知识的不断递进或深入的关系,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修完后可进入专题实践模块的学习,最终使基础理论课程和专题实践课程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契合关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大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比重;第二,一些纯理论或工具型课程可以适当调低其所占比重;第三,在专题实践课程模块内容设置方面所选取的专业书籍与教材要与该专业及其发展现状密切关联,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实践工作的流程。

图1 模块式课程体系关系图

教学模块:教学模块是实现研究生既定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教学适宜采用校企联合双向培养的模式,尤其需要加强实践培养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应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以案例教学法为主,通过讨论、交流、质疑和评论等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和决策[5]。当然,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可以运用团队学习、现场观察、模拟训练和公司项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教学是以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为基础的,在教学方面二者的具体的关系见图2。

图2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关系图

高校一方负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模拟教学实践。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围绕该专业的基本原理、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及支撑项目研究的基础理论等展开;而模拟实践教学则主要是对一些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研究项目进行模拟操作,比如,让会计专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虚拟账务报表进行处理,让物流专业学生尝试进行虚拟企业的物流设计等。联合培养企业一方主要负责专业实践部分。专业实践教学在企业内部进行,操作基础也将从模拟或虚拟数据上转移到对企业内部真实数据、业务流程等处理上。此外,针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还可以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以及相应的场地、资金等,并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真正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导师模块:高校研究生导师通常在本专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相对缺乏实践课程的教授经验,因此适宜采用政府引导下的“双导师制”形式来完善。“双导师制”架构设置见图3。

图3 导师模块关系图

高校要培养不同专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有对口的联合培养单位提供实习平台,而企业希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需要适合的各专业人才进驻各部门,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双方进行连线,互通需求信息,对校企双方的联合培养活动提供服务、协调工作。在联合培养过程中,高校导师加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形式构成结构主框架,导师组内主导师进行宏观指导,其他成员进行微观指导。高校通过模块式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授,以导师组形式指导学生模拟实践;而企业则由一些专业特长突出、责任心强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导师组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部分加以指导。与此同时,高校方与企业方之间要定期定时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需改善的环节,最终通过这种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实现学习-实践-开发等多环节联动、理论与实践互相推动发展的效果。

项目研究:项目研究主要是针对有价值或实践性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方法或步骤的一项探索性工作。项目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从事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应用性研究。项目研究是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着专业学位培养的成败。鉴于此,政府、学校和企业必须联动起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地参与研究项目提供服务、指导和支持。作为政府,一方面,其相关部门应深入企业中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然后及时反馈给高校;另一方面,要搭建一个高校与企业沟通的平台,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口参与到企业在研项目中。作为高校,一方面,在其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政府和企业反馈的技术需求进行探讨,为学生进入项目研究做好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参与研究项目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指导。作为企业,一方面,应提供一个平台,积极支持既年轻又有创新活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做好与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互动,把学生在项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为高校的教学提供参考。

全日制专业硕士参与项目研究的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团队化阶梯型培养模式”[6]:第一阶梯由低年级研究生构成,让他们在学习课程的同时,积极参与实用性科研项目;第二阶梯由高年级研究生构成,经过实用性科研的具体操作实践,培养他们熟悉开发、设计过程并能独立完成子项目的能力;第三阶梯则由教师及经过历练的学生组成,培养出整个项目从设计到成形的全过程的操控能力。它的优势在于循序渐进性及理论和实践动态的相互促进性,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设计、操作、完成效果检验中不断地成熟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级专业型人才。此部分所称的项目研究主要在校企联合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里进行。

项目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通过撰写论文将研究结论进行书面表达。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成果一般通过学位论文体现。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就是创新过程,也是培养质量形成的动态过程[7]。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决定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和写作模式决不能照搬学术性论文的那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写作应着眼于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且要与模拟实践和专业实践这两个环节紧密结合。具体说来,就是要求专业学位学生根据其专业相关的“项目研究”内容或实习企业待开发项目为题进行撰写,且论文形式可以表现出多样化,如采用研究报告、设计方案、调查报告、市场分析报告等来代替传统的学术论文。此外,国外在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短学制研究生教育(如一年制),我国也可以考虑在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中对短学制教育的培养成果由课程论文代替传统的学术论文,导师可以从中推荐对科研感兴趣且具有研究潜质的学生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象。

综上所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是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内要做到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联动的完美结合也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培养过程里,从课程设置到项目研究等各方面,都要把握住知识学习与科研工作、生产实践相互结合的特点,而政府部门在这种关系中需要发挥好引导、监督、提供服务等作用。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校、企业、政府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并联手发挥“1+1+1>3”的效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质量员工。

3.运行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生也是一种“产品”,培养模式不仅要服务于对研究生这个“产品”进行开发还服务于对其进行的有效管理。一个再好的模式设计如果没有适宜的管理,最终也会偏离原先的路线而无法达到目标。鉴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差异、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不妨采用弹性学制。它主要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支撑,对学生毕业年限不做统一、严格要求,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分段完成学业,只要学生在弹性化的期限内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数及相关条件要求,就可以毕业或获得相应的学位[7]。具体地说来,就是不同的培养专业分别设置基础培养年限(比如二年或三年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素质差异增加或减少相应培养期。弹性学制兼顾了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其突出特点是“以人为中心”[8]。综合柔性管理的要义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日常管理中完全可以借鉴“柔性管理”方略来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首先,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培养、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方式;其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教育中的学习主体,要让其在和谐、奋进的良好学习氛围中主动保持持久的学习自觉性,并将拥有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的高校、企业、政府和学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管理;再次,高校在管理工作中始终保持民主性,比如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在学生中多培养学生管理者等,以此培植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实践创新氛围,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最后,一旦培养环境发生变化,培养模式的各具体环节内容可以做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更好地为高校、企业、政府和学生这个整体服务。

4.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2]。过去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无节制的“零淘汰”现象,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不足,毕业生质量不高的现象,这有悖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大量培养高级精英人才的目标,因此建议将淘汰制引入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评价体系中。具体要求如下:在校企联合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部分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研究内容前沿性等方面的考察,而论文或调研报告、毕业设计等部分则应该考核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以及完成质量如何。对学生的评价采取中期考核(基础理论+实践研究学习)和毕业考核(论文或调研报告、毕业设计等)两步。不论是中期考核还是毕业考核,都要强调考核的规范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公信力。评价的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评价细则可操作性要强,对学生的论文、毕业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的评价需组织相关的专家组进行盲评。经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考核后,再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来决定的某一学生是否可以毕业或取得学位,对未达到考核规定要求的学生则坚决淘汰。

三、结论与展望

针对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套较完善并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的现状,本文提出了“校企政府联动”的培养模式,并分别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模式运行管理及培养评价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其中重点对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模块、教学模块、导师模块、项目研究模块等内容进行了探索,认为应以高校为教育培养主体,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政府从中提供政策引导和相应服务,三方在专业学位学生的教学培养中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用,同时做到教学与科研、高科技产业化相结合,从而最终既能实现预期培养目标,又可以为企业输送人才。当然,这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管理在培养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预见的问题,因此今后应该对其运行进行密切跟踪监管,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让其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发挥更好作用,为企业输送更优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EB/OL].(2009-03-19)[2011-04-16].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ss/gjjl/zcwj/267236.shtml.

[2]苏 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5-6.

[3]王 玲,张义芳,武夷山.日本官产学研合作经验之探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28(4):91-95.

[4]李宏娟,李楠楠.对高等学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7-160.

[5]曹 蘋.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学位教学体系研究——以同济大学中外合作MBA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8:31-32.

[6]吴 焱,王晓路.团队化阶梯型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8:134-135.

[7]周叶中,胡甲刚.关于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7.

[8]冯翠菊,刘 迈.柔性管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139-140.

Discussion on Cultivation Mode of Postgraduates with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LI Yao-kuang, LOU Min
(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with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s that the cultivation objects are college graduates just stepping outside of campuses.Therefore,how to cultivate those college graduates with littl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complianc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has become an urgent studying issue.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the new cultivation mode of“interconnection of universities,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goal,the cultivation process,the operating management and the cultivation evaluation.Those issues concerning courses education,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ve training,tutor guidance,and project research are studied.This mode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students,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research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ir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government as well as students.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postgraduate cultivation;cultivation mode;interconnection of universities,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G641

A

1008-3634(2012)01-0128-06

2011-05-18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YJG2009Z02)

李姚矿(1967-),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 翠)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一道等比数列习题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