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国际宇航众多变化,美国航天飞机退役、中国交会对接试验成功……国际宇航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应用等领域均有了新的进展。
2011年7 月21 日清晨,“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标志着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终结。未来,奥巴马政府将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深空探索领域,美国进入“后航天飞机时代”。
在航天飞机黯然落幕的同时,其他各国的载人航天却进行得如火如荼。
2011 年,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表现不俗,“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相继成功发射。2011年3月,欧洲航天局也已增设载人航天等新部门。印度则紧随其后,表示要在2015年至2016年实施载人航天活动。
各国载人航天的一系列活动似乎预示着,载人航天领域不仅只是美俄两国的角斗场,垄断逐渐被打破,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各国载人航天工程多头推进的形势逐渐明朗。
自1962年11月,苏联发射“火星一号”探测器以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之旅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在新华网评选的2011年十大航天事件中,探索火星成为了宇航领域关注的热点。
莫斯科时间2011年11月4日14时,用于了解未来前往火星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火星探测积累经验的“火星-500”项目圆满成功。
2011年11 月26 日,美国“好奇号”火星车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用于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迹象,或者现在是否仍存在有利于生命生存的环境。而根据奥巴马政府的新太空计划,在后航天飞机时代,美国将加快新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工作,将重点转至深空探测,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然而,人类探索火星之旅却并不容易。火星探测器40%的失败率仍旧是不争的事实。2011年11月22日,俄罗斯宣布,搭载有中国“萤火一号”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未能进入正常轨道,飞往火星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
未来,人类的火星探测之旅依然艰辛。即使探测成功,火星恶劣的环境也会对探测器带来巨大考验。
2011 年是中国航天的黄金年,无论是在载人航天还是深空探测,中国航天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收获。
2011年6 月9 日,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奔向距地球1500000km的深空,开启了深空探测新篇章。
2011年11 月3 日凌晨,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km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2011年12 月2 日,中国成功将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目前,北斗已开展试运行服务,中国北斗正式跻身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此外,高质量完成19次宇航高密度发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等,都昭示着中国在航天领域不可小觑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