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

2012-01-13 16:07:18
船海工程 2012年6期
关键词: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

, , ,

(大连理工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随着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一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这么多研究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过剩。因此,近年来出现研究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紧缺高层次、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培养的研究生整体上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和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高技术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2009 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 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年教育部决定从2010 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荐生的数量和比例。201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提出未来五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1]。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自2010年起每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5名,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制两年。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结合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近两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探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培养目标与特色

根据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去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专业型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毕业后直接到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能够从事应用性和开发性的研究、产品的创新与设计[2]。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在生源相同情况下,实现学术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分流。两种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共存是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3]。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为基本出发点,以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因此,和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比,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研究生能够到船舶设计与建造单位实习,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解决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研究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4]。

2 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两年才招生,很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时,难以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培养特点,安排的课程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一致。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原有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一方面,减少了理论研究型课程所占的学时和比例,增加了一些新设的应用型课程,课程设置结合行业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为了给研究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把专业必修课减少到3门(智能船舶CADCAM、船舶结构分析理论及其应用、船舶焊接技术及实验),把专业选修课增加到13门,包括船舶工程经济与船舶设计方法、现代造船技术、船舶制造工艺力学、船舶结构工程软件、船舶测试技术分析、船舶防污染控制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腐蚀及防腐等。

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任课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倡讨论式、互动式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使研究生掌握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3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单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重点要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只由高校教师来指导研究生则无法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由高校教师和企业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基于产学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已成为最理想的培养模式。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可以促进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课题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可以提升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社会声誉,提高他们的人才积聚和储备能力,并促进其增大研发投入和增强创新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在校内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分要求;第二阶段以到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学习为主,研究生深入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培养工作实践、技术应用和创新开发能力。专业实践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在此期间,研究生可以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并结合以上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

2011年,学院先后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设计研究所、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合作单位”协议书。校企双方对实践合作单位的主要职能、实践合作单位的管理、双方关于研究生在实践合作单位实践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与导师安排、研究生的经费与待遇、成果与产权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2011年上半年,各家单位先后到大连理工大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面试,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了实习的培养合作单位,并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到各个单位正式报到。

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后实行“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研究生导师外,再从企业聘请一位高级技术人员或专家具体指导研究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到目前为止,船舶工程学院已经从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单位的企业聘请了12位研究生导师,和学校导师一起共同为研究生制定实践期间的学习计划,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大连理工大学规定校内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实践学习期间应与研究生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保持联系,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检查、督促实践教学计划的完成,引导研究生结合实际,锻炼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的实行,为学校充实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完善了研究生导师的知识结构,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更加充实,研究课题与工程实际结合更加紧密。同时,企业的高技术人员受聘为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增加了企业高技术人员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共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他们可以进一步充实巩固自己的技术理论基础,拓宽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4 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

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大连理工大学已经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学习安排及考核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学习前,要在校内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制定研究生个人实践计划,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外出实践学习申请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学习计划”,学院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环节。学生在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学习工作期间,应该严格遵守合作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企业导师要求认真开展工程实践、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工作,并经常向学校及导师汇报工作、生活情况,不得擅自改变学习培养计划。在实践结束时应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考核表”,实践结束后由实践单位导师填写并直接交给校内导师或者实践学习单位密封后由研究生本人带回交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领导小组将负责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学习的考核。考核以实践学习成果汇报会的形式进行,考核组成员从研究生工作态度和实践任务完成的水平、效益、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方面进行考核。

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首先要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考核标准已经难以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位论文侧重于考查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等,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突出完成工作的应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船舶工程学院的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目前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能力的评价大都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发表了什么级别的文章作为评判标准,对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其培养目标和特色,突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评价特点。船舶工程学院不再把发表论文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唯一标准,更加看重研究成果是否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是否已在企业得到实际应用等。

另外,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上,论文除由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要有两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五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5 问题及对策

自2010年大规模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从招生、制订培养方案、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到设置学位论文的要求和考核标准等,很多环节仍然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企业、导师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偏低。由于受到当前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状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相对于学术型学位培养质量偏低,担心学位证书将来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就业前景不乐观。再加上学制只有两年,校内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也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如学术型研究生优秀。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使广大考生和社会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发展前景和深刻内涵。

2)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虽然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但主要还是基于学院目前的科研方向、师资力量来开设课程,课程设置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还缺少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建立真正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需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设计。

3)校内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师资不足。目前大部分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自身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在讲授应用型课程时力不从心。因此,学校也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接触实际工程设计与制造,以弥补从未走出校园、工程经验不足的短板。另外,学校也积极考虑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为研究生直接授课。

4)研究生实习期间管理监督体系不健全。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后,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校内导师虽然可以通过企业导师或者学生本人了解、汇报工作和学习情况,但很多时候由于无法和学生直接接触难以掌控真实的学习状态。有些校内导师甚至把研究生完全交给企业导师管理,平时和研究生基本没有联系。企业导师大多是企业的高层技术人员或管理精英,有些企业导师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社会活动,对指导研究生投入的精力不足,因而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除了建立有效、可行的管理监督体系,提高校企双方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比如企业可以将科研课题和项目委托给高校的导师和研究生进行研究开发,或者校企双方直接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通过科研合作,为研究生培养制造良好的平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汤彩凤,李 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模式探索,2010(6):79-81.

[2] 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3] 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4] 刘 刚,黄 一,张 崎,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探讨[J].船海工程,2011(4):34-36.

猜你喜欢
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大东方(2019年1期)2019-09-10 20:30:40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伪随机码掩蔽的扩频信息隐藏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中泰化学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氯碱(2014年11期)2014-02-28 01:05:06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日语版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