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非公企业党建内在动力培育研究
——基于政党认同的视角
李 俊
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是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如何在执政党政治输出的外在要求下激发企业主的内在动力是决定非公企业党建实效性的关键点。动力来自于需要,需要建立在对党的认同基础上。企业主对于党的政党文化、公共性以及党建功能的认同,有助于其接受、支持和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企业主对于建国记忆的缺失、发展环境的不满以及党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影响和弱化了对党的历史认同、有效性认同以及价值认同。我们应创新运用“回顾性评价”途径,完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增强意识形态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科学有效地推进党的自身现代化,不断增强和巩固对党的认同,从而转化成推进企业党建的内在动力。
非公企业党建;内在动力;政党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的非公企业的存在,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非公企业党建成为执政党重点关注的领域,并且在党的组织覆盖面上取得了积极进展①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文彪介绍,到“十一五”末,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已经超过4200万户,解决了社会75%就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王文彪委员问与答》,《经济参考报》,2011年3月15日)截至2009年底,43.8万户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99.5%。(《全国共产党员人数达7799.5万名》,《人民日报》,2010年6月29日)。党组织的建立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基础,然而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却首先取决于企业主的认同和支持,党组织就会形同虚设。因此,如何在执政党政治输出的外在要求下激发企业主的内在动力,便成为决定非公企业党建实效性的关键点。显然,动力来自于需要,需要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政党认同是企业主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的心理前提和动力来源。
“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是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最基础、最普遍的机制。”[1]非公企业党建也是如此,光有执政党的内在动力,而没有企业主的内在动力,党建只是形式上的,不会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以党建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愿望更加难以实现。当然,动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对于党建这项政治工作的介入,首先需要建立起必要的政党认同,方能调动其主观积极性。所谓认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它被“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2](P12)。政党认同正是这样一种心理认同,是个体或者群体对某一政党的肯定性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企业主的政党认同一旦形成,非公企业党建就具备了必要的内动力。
首先,对于政党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企业主接受党建工作。对于非公企业党建而言,组织覆盖难度不大,组织作用发挥以及影响力覆盖才是真正的难点。从实践来看,《公司法》的规定以及执政党的组织要求,基本实现了党建工作在企业中的组织建构。然而,组织作用的真正发挥却首先取决于企业主的接受程度;如果只有“政治接受”而没有“心理接受”,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很难实现执政党的初衷。企业主的“心理接受”来自于主观的判定,从内容看必然涉及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体认。所谓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3]显然,这些文化要素基本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外在表征,透过其在现实中的客观表现,可以对中国共产党形成一个总体的形象和实力的评估,进而直接转化为企业主心理判定的依据。这种现实评估与中国共产党自我判定之间的契合度,直接决定着企业主心理接受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企业主确实认可党的先进性时,党建工作就有了基本的心理基础。
其次,对党的公共性的认同,有助于企业主支持党建工作。公共性是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公共性是一个现代化政党的必备素质。一个执政党如果只关注党性,而忽视公共性,势必会严重削弱其合法性,特别是面对一个深刻转型的现代社会,民众的生活公共性问题日趋突出。“现代性社会正在发生一个很大的‘认同政治’的变化,就是从以‘解放的政治’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生活的政治’为中心的社会,前者是获得‘生活机会’的政治,而后者是选择‘生活格调’的政治”[4](P36)。因此,执政党应积极回应这种变化,注重自身公共性的提升,面向公共或社会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塑造公共秩序,规范公共交易,满足多数和保护少数,维护公共利益。中国共产党在获取执政地位后一直对公共性建设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其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便是公共性的充分体现,“三个代表”更是其现代化转型的治理坐标。因此,作为公众一部分的非公企业主,对于党的公共性的认同,有助于在自身利益和价值的诉求上实现与党的有效对接,党建工作也会得到相应支持。
最后,对于党建功能的认同,有助于企业主推进党建工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是企业主关心的核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既包括技术、资金等“硬实力”,也包括制度、文化等“软实力”。生存竞争的客观压力,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制度并不能解决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而只能规范人的底线行为,对于底线之上的比如员工关系、员工忠诚度、团队精神等方面,制度往往作用不大,而这些恰恰也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法人治理结构下,谁能有效解决企业的内聚力问题?答案就是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组成的多元利益格局中,企业党组织在利益上是超然的,同时党的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也是一致的,当然在具体工作中党组织更是有着独特的功能优势。比如,在协调处理企业主与职工、职工与职工的矛盾方面,党组织因其相对超然的角色定位以及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能够达到化解矛盾、整合利益的效果,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除此之外,党组织还具备政治引导、文化培育、协调各方、集聚人才等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的释放有助于推进企业的科学和谐发展。因此,当企业主真正意识到党建功能的积极作用时,自然会真心实意地推进企业党建工作。
如前所述,经过多年的工作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的党组织覆盖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规模以下的企业进展缓慢①据中组部发布的2009年的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国19万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18.1万户,占95%;全国234.6万户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25.7万户,占1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28/c_12271710_3.htm)。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主的态度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②据浙江省的调查,企业党组织没有及时组建的阻力主要来自党员数不够的占42.96%,企业主不支持的占34.48%,生产经营不稳定的占27.09%。福建省的调查也显示,规模以下的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仍然偏低,一些非公企业主对党建工作认同感不够强。(参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4页)。究竟什么原因影响了企业主的政党认同,对于这个问题的追问有助于我们找到增强企业党建内动力的有效突破口。
(一)建国记忆的缺失,冲淡了对党的先进性的历史认同。作为集体记忆的一种具体表现,建国记忆是民众对于新国家建政的一种政治心理映像。从政党认同的角度而言,“由政党力量参与的建国事件及其在公众心理中形成的记忆映像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相关政党力量的情感和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政党及其在新国家政权结构中的政治地位的认知。”[5]中国共产党是经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并且在新政权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领导作用。因此,长期以来,革命建国历史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顺理成章地成为公众对党认同的宝贵历史资源。然而,记忆毕竟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心理积淀,由于其天然的历时递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清晰度及影响力必然会逐渐减弱,特别是当历史的亲历者逐渐远去,而非亲历者占据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比例时,建国记忆对于公众政党认同的形成与巩固无疑是乏力的。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连续执政60余年,绝大多数的企业主对于党的那段引以为豪的历史基本上停留在文本或影像的认知阶段,而缺少一种情感上和场景上的深刻体认,其对党的先进性的历史认同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弱化。
(二)对企业发展环境的不满,削弱了对党的执政有效性的认同。在政治日益世俗化的现实社会中,“人民通常把经常性利益作为评价政治的标准,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能否赢得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6](P84)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有效性的问题。作为一个执政党,有效性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执政有效性“主要意味着不断的经济发展”[7](P57),这是最重要的有效性支持,然而却不是唯一的因素。恰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一切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种统治自愿地满足于仅仅以物质的动机或者仅仅以情绪的动机,或者仅仅以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8](P239)作为一个连续执政多年的超级大党,中国共产党同样面临着一个有效性全方位构建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并不缺乏令人羡慕的经济成就,但是在制度公正、行政效率、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方面却面临着不少的问题,而这些不足恰恰成为非公企业主倍感不满的重要诱因,其结果自然是降低了对执政党的有效性认同。如表1所示,对于企业发展环境的各项主要指标,有些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退步,特别是像法制环境、市场秩序、行政服务、社会治安等方面长期得不到显著改进,这些都与执政党的作为密切相关。无论事实究竟如何,至少面对企业主已有的主观评价,执政党应有足够的清醒和重视,没有企业发展环境的改善,难有企业主的有效性认同,最终对于党建工作的支持也会大打折扣。
表1 对当地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① 本表数据转自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调研的报告成果《2010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
(三)推进党自身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干扰了 对党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政党认同的最高层次,涉及对政党意识形态、政党形象等相关内容的现实评价。民众对于政党价值的肯定,对于政党认同的稳固具有持久的意义。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处于自身现代化的深刻转型与调适中,在逐步建构现代性的同时,也伴生着不少问题,恰如亨廷顿对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判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9](P38)。当然,对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而言,动乱可能过于夸张,但是问题肯定是存在的,这对党的价值认同产生了不少干扰。其一,全球化以及网络化带来的多元价值与海量信息,影响着企业主的价值选择。全球化和网络化在促进党的执政理念转化的同时,也使我国民众的眼界开阔了,无形中要求也提高了。“影响政治领域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政府和公民现在越来越明显地生活在一个一体化的信息环境中。既存的办事方式受到人们的审视,同时,被视为腐败或不可接受的做法的范围也扩大了。”[10](P77)民众对于党所宣传的价值观念,自然会依据自己的体认加以比较选择。其二,执政党意识形态困境。随着政党执政实践的延续,其所信奉的“主义”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往往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削弱,理性的民众在多元社会意识的对比中,针对执政党一元化意识形态的质疑甚至是抨击也会不断增多,这种意识形态困境已被现代政党政治实践反复证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同样面临着这方面的挑战。其三,党的先进性的现实反差。先进性是党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党章的自我定性或是党的宣传语言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政党,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先进性同样是历史的、具体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党的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应然”与“实然”脱节的现象,比如党员干部公仆定位与官僚主义的反差、为人民服务宗旨与以权谋私的反差、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制度执行异化的反差等。面对这些反差,一些企业主很难对党的先进性建立起坚定的全面的认同。
根据现代政党政治的一般实践,家庭传统、意识形态、“回顾性评价”、政党社会化等途径[11],是构建政党认同的常规途径。回到中国的政治生态场景中,要形成和巩固企业主对党的认同,从而增强其党建内动力,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第一,创新运用“回顾性评价”,增强对党的历史认同。回顾性评价是指对政党历史业绩(非执政党)、政府业绩(执政党)的总体评价,这种对政党认同的影响一直被当作冲击家庭和心理影响的因素来看待,对于受众的认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历史,是作为非执政党时期取得的历史业绩,虽然离现时代相对久远,企业主心中的印迹也不够深刻,但并不意味着这段历史、这份成就不存在。因此,关键是如何创新运用“回顾性评价”,以企业主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加以宣传,以增强对党的革命建国历史的先进性认同。从操作层面来看,有几点需要加以注意:一是历史业绩的描述与宣传,无论是文本或是影像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刻意拔高党的革命形象,在海量信息时代一切虚假或夸大的宣传都是不可持续的;二是历史事实的阐释以及历史业绩的评估,尽可能多采用些第三方的论证和结论,比如国民党或是其他国家、机构、组织或是研究人员的(当然是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这样可以避免自卖自夸的感觉,在比较中增强党的历史的公信力;三是宣传方式应以有效性和灵活性为主要考虑,应充分结合现代人碎片化和多样化的生活特质,在坚持传统宣传和社会化渠道(政治教育、电影、电视、广播)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主题鲜明、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传播党的历史业绩,使之可看可信。
第二,不断完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提升对党的执政有效性认同。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优化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益,因而成为企业主评价党执政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根据前述调研结果,需要从市场环境、行政环境、法治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系统完善非公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要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严格落实国家两个“非公经济36条”政策精神,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放宽非公经济准入领域。除国家明令规定外,大胆实行非禁即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并且要落实国民待遇,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程序,不得设置限制条件。二是要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水平。要按照公正、透明、高效、廉洁、规范的原则,规范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处罚等行政监管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少设卡、多服务,减少由于压迫性执法、趋利式执法、行政性壁垒带来的阻力,加快企业业务运转,降低运营成本。三是要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要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公平性和渐进性的要求,在规范市场主体、市场基本关系以及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逐步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创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和商业文明,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应加快并深化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尽快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科技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民营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加快“费改税”步伐,清理对企业的各种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破解“融资难”这一资金瓶颈。五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加强对非公企业及经营者的宣传力度,尊重企业家的特殊劳动,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形成尊重、理解、关心、支持非公企业的社会舆论氛围,逐步纠正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提高企业家的社会认可度。
第三,增强意识形态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巩固对党的价值认同。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价值认同的最高层次。要有效破解执政党意识形态困境,实现执政党一元意识形态对社会多元意识的有效整合,关键是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正如诺思指出的:“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12](P58)这个灵活性,按照中国的政治语言,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从内容的规定性看,就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挖掘本民族有史以来的文化精华并及时吸收西方现代化及全人类发展中的先进文化,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灌输的内容不断更新,真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3](P84)。也就是说,在意识形态领域或社会价值体系内,要实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和谐局面。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重点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使广大企业主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思想和价值的共鸣。
第四,科学有效地推进党的现代化,获取对党的组织认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政党,这个先进性得靠实践来检验,需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而不能自说自话。因此,党的自身建设状况,对于获取企业主的组织认同,具有基础的导向意义。一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二是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三是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党的建设的成功方法,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把组织建设的名副其实,推进党建工作才底气十足,企业主也才会有行动理性。
[1]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2]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4]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刘 良.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J].长白学刊,2010,(1).
[6]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11]王庆兵.试析政党认同的功能与构建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4,(8).
[12][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D267.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410X(2012)02-0015-05
2011-09-04
李 俊(1982-),男,湖北仙桃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浙江绍兴 312000
张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