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日本经方研究的启示

2012-01-09 02:03李君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33期

[摘要] 日本的汉方医学历来尤为注重对仲景经方的研究,对于中医经方乃至中医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中医应提高对经方的重视程度,加强经方的应用与研究;在经方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规范性、客观性,并在推行经方产业化过程中,不忘保持经方传统。

[关键词] 日本汉方;中医经方;经方研究

[中图分类号] R-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11(c)-113-02

The revelation on study of classic formulas of Zhang Zhongjing in Japan

LI Jun

China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Japanese Han prescription Medicine has always put emphasis on classic formulas of Zhang Zhongjing, which brings very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our development on Chinese classical formulas and e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We shoul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on classical formulas study, and enhance the using and research of it. During the process the practicability, normative and objectivity should be stressed. However,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 formulas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lassic formulas is pushing on.

[Key words] Japanese Han prescription Medicine; Classic formulas of TCM; Classic formulas study

日本的汉方医学,又称和汉医学或东洋医学,发端于中国的中医学,并基于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地理环境及医疗实践,逐步发展形成了学术特色鲜明的汉方医学体系。江户时代,随着日本版《仲景全书》(1659年)、《宋版伤寒论》(1668年)的首次刊行,汉方界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由于《伤寒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十分符合日本的民族特点,遂渐形成崇尚经方、提倡方证相对的古方派,迄今仍占据日本汉方医学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以《伤寒论》为基本框架,重视古方方证与“方证对应”,诊断上强调腹诊的重要性,汉方药则在其理论指导下应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章太炎先生就颇为认可日本研究经方的思路,曾言:“令仲景而在,其必曰吾道东矣[1]。”目前,日本汉方在古方今用、方证研究、现代药理、文献研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尤其对中国的经方研究颇多启示。

1 加强经方应用与研究

日本的汉方医学素来重视古方、经方,在汉方医学最繁荣的江户时期,随着中医学的不断传入,一批古典医籍倍受重视,如吴昆的《医方考》、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18世纪后期丹波元简等人校勘出版的《千金要方》、《医心方》、《伤寒论辑义》、《金匮要略辑义》、《素问识》、《灵枢识》等,其中以《伤寒论》最受推崇,重视经方研究的古方派名家辈出,对后世影响深远。日本汉方界迄今为止仍以使用经方为重要特征,经方已形成产业化发展,仲景方的许多制剂被纳入日本国民医疗保险,其临床及药理研究均深入细致,此外,日本汉方研究的主流仍是围绕着经方,每年有大量的经方研究论文及经方著作。显然,日本汉方很清醒地抓住了中医最精华、最实用的部分,加以充分地发掘利用,这与近年中国国内正盛行的“经方热”、“方证相应说”、“类方研究”等颇为相合,中国的经方临床家、经方研究学者在日本也非常受欢迎。

虽然中国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伤寒论》的学习,但由于我国历史上医学流派众多,医经、经方并重,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诊疗模式为理、法、方、药,注重对理论的分析,直至明清时期方才形成伤寒学派,其后经方家辈出,但在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下,经方研究极度萎缩,随着老一辈经方家的相继谢世,经方派传人日渐稀少,使得我国的经方医学传承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临床上擅用经方者凤毛麟角。尽管近年来国内经方研究有所升温,但也并未成为中医研究的主流,呈现出民间热、高校冷、网上热、临床冷、海外热、国内冷的态势[2]。邻国日本注重经方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重视经方、加强经方应用与研究势在必行。

2 经方研究的实用性、规范性和客观性

日本对经方的研究,十分注重实用性。实用性首先体现在对经方方剂本身的重视,尽其所能地开发利用经方、古方,其中进入日本国民医保的汉方制剂多为经方,是汉方中的精华。其次,不去纠缠笼统浮泛的方义,而着力于明确规范的方证,这正是日本经方研究的求实之处,也是中国经方规范化研究应该学习的重点。此外,中医学强调证的易变性和个体差异性,由此体现在处方用药时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辨证后要分析病机,然后才立法遣方用药;而汉方医强调方证相对,直接将证候与方药挂钩,跳过了中间难以把握的析理过程,注重辨识具体的临床证候,强调证的相对稳定性及证与治的统一性,提出方证相对的思维诊治原则,以定证、定方,证有规定,方无加减,实现汉方证治标准化。这一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日本汉方在此方面已做出了成绩,中医证治标准化研究不妨可以学习、借鉴。

正如古方派代表吉益东洞所强调的“最优秀的古典医籍是《伤寒论》”一样, 在临证治疗上,古方派十分强调仲景方的运用,讲究以临床之证与方药相对应,坚持运用仲景原方以治疗各种相应疾病[3]。吉益东洞排斥遣方用药中的理论分析,尤为重视经方使用的规范性,认为理是看不见摸不到,很难把握的,而具体的方证才是真实的,方证相对才是仲景治法之大要,是需要和可以把握的。他在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按方类证、定证定方、多方合用等汉方医学的诊疗原则。其实,这些理念、方法与中国清代著名伤寒大家柯韵伯、徐灵胎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样强调方证相应,并主张类方研究。

日本的经方研究还十分强调客观性,腹诊和体质是日本汉方最有魅力的部分,这也是在经方研究中应该重视和学习的。历代汉方医家均非常重视腹诊在诊断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较为独特的一种诊疗手段[4]。森道伯的体质学说也以其极强的客观性,为临床医生所接受。许多日本汉方家从心理行为特征上对方证体质的鉴别,也很有临床意义。

3 推进经方产业化,保持经方传统

目前,日本汉方已经实现产业化,不少方面领先于我国。日本人善于挖掘利用他国的优势和长处,来为己所用,他们敏锐地意识到经方是中国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成果,是中医精华之所在。1972年,日本厚生省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选出210个经典古方作为非处方药(OTC)批准使用。1976年,又以“业已经3 000年的人体临床检验[5]”为由,在未经通常的新药临床试验审批的情况下,破例将146个汉方药收录到国家药典,并纳入国家健康保险(NHI)作为医疗保健品使用。到目前为止,已有233种汉方制剂被纳入NHI中。仅此一点,就足令国人汗颜,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历经更长时间、更多数量的人体临床检验,而被开发和利用的经方制剂却寥寥可数。不少中药企业一方面限于严格的新药审批要求,一方面为了追逐更高的经济利益,热衷于推出偏方、秘方,没有坚实的临床基础,盲目开发新药。中国的经方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本政府的胆识与魄力值得学习。

当然,在推行经方产业化的同时,还要保持经方使用的传统,对传统汤剂的传承和研究也不应忽视。经方产业化,并不是要取消传统的汤剂,临床上应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否则将会导致有方无药的弊端,这一点已经在日本汉方产业化发展后显现了。由于日本汉方推广成方颗粒制剂,很少有医生使用汤剂,由此限制了方剂药味、药量的加减,缺乏临证变通,久而久之,极易导致辨证论治的淡化,甚至导致中药西用等现象。

4 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曾经借鉴过不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医药经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今天中医学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本国中医学者的奋斗,更应实事求是地向其他国家学习,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

[2]黄煌.经方医学的源流与现状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6.

[3]杨晶鑫.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崛起[J].医学与哲学,2010,31(3):67.

[4]周琦,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152.

[5]郭晓,郁洋.日本汉方药发展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启示[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10.

(收稿日期:2011-06-30)

[基金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中、韩、日医学文献交流研究”(编号:ZZ03074)。

[作者简介] 李君(1974.2-),女,汉族,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