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北非变局对我国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实施的几点启示

2012-01-08 02:05申延平吴朝东
中国矿业 2012年7期
关键词:储量中东储备

申延平,吴朝东,梅 丹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2.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 100034)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青年自焚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执政22年的总统本阿里离境,由此在中东北非地区拉响导火索。其后苏丹全民公投南北分离,埃及执政30年的总统穆巴拉克辞职,也门、约旦、巴林、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纷纷发生社会动荡和混乱,其中利比亚战乱更是轰轰烈烈,终结了卡扎菲时代但动荡仍在持续。动荡对我国在该地区及海外的油气工作产生了直接和间接影响,对于部署我国长远的海外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这是由中东北非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在世界石油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1 中东北非油气资源概况

中东北非变局引起全世界的巨大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1 中东北非地区油气资源储量

据BP统计数据,2010年中东地区的原油储量为1018亿t[1],占全球的53.92%。三十年来该地区的原油储量不断上升(图1),储量丰富的国家有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其中沙特为全球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该地区的原油储采比为81.9, 储量增长潜力依然很大。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储量为75.8万亿m3,占世界的40.5%。储采比高达100多,远高于世界58.6的平均水平。该地区天然气储量最富集的国家是伊朗和卡塔尔,储量的全球排名仅次于俄罗斯,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

图1 中东地区原油储量变化趋势图(单位:10亿t)

北非石油储量约为93.9亿t,占整个非洲的二分之一强,其中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储量较大。北非地区的天然气储量约为8.4万亿m3,占非洲的57%。北非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埃及和利比亚等国,其中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储量为4.5万亿m3,占整个非洲的31%,全球的2.4%。

1.2 中东北非地区油气产量

中东地区是全球的主要油气产区,2010年原油产量为11.85亿t占全球产量的30.3%。原油产量较高的国家包括有沙特、伊朗、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拉克(表1)。2010年的天然气产量4607亿m3,占全球份额的14.4%,伊朗、卡塔尔、沙特的天然气产量位居该地区的前三位。

北非是非洲的主要油气产区,但近年来产量有所下降,2010年石油产量约为2.05亿t,主要产油国为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近年来苏丹的石油产量也在不断的攀升。阿尔及利亚、埃及的天然气产量位居非洲的前两位,产量分别为804亿m3和613亿m3,占非洲天然气产量的67.8%。

表1 中东地区主要国家近年来原油产量表(单位:Mt)

2 动荡对于我国开展海外油气工作的几点警示

此次发生动荡的国家中利比亚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国,战乱爆发以来油气产量急剧下降,从日产160万桶大幅下挫至不到20万桶。我国从利比亚进口原油737万t,相当于整个进口量的3.1%。由于占比较低并且缺口比较容易弥补,目前对我国石油供应量的影响有限[2]。此外主要的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都保持正常运输,石油安全较为稳定。动荡对包括石油作业在内的工程建设投资项目造成的损失较大,对我国的贸易投资、基础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影响,造成海外项目合同终止,钻机作业停止,带来直接的巨额经济损失。

虽然中东北非动荡未对我国的油气供应产生直接的较大影响,但长期来看会对我国的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产生牵制和威胁,这是由于该地区目前是我国最主要海外供应渠道决定的。同时此次变局反映出我国缺乏应对经验,对于全球油气资源战略工作情况掌握不够等问题,对开展海外油气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警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非洲地区

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保障,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油气供需缺口不断加大,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其中中东北非是我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地。

我国2010年进口量为2.4亿t,进口依存度达55%。前10大进口来源国中,5个是中东国家,合计进口量为1.03亿t,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3%。主要集中在沙特(18.7%)、安哥拉(16.5%)、伊朗(8.9%)、阿曼(6.6%)、俄罗斯(6.4%)等国家。而来自于苏丹、利比亚、也门以及阿尔及利亚等目前局势较为紧张的地区的原油有2580万t,相当于整个进口量的10.8%,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我国进口高度依赖中东非洲地区的现实。这种进口渠道相对集中单一形成的高度依赖的结构和这些地区局势容易出现政治波动的局面,从长远发展来看一定程度会制约我国的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这就需要我国减少对中东北非地区的绝对依赖,拓展油气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进口格局,保障我国能源供应、运输和国家安全。

2.2 缺乏应对变局的经验,评价需要兼顾资源和投资环境

中东北非变局后,我国撤出了部分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和国家,得到数量有限的赔偿。而欧美一些国家由于战乱资源国不履行合同却获得了全额或者比较满意的补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国际准则和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够,对于资源国宏观投资环境,比如国家出现战乱等等因素防范和警惕性不高,这就要求海外评价要兼顾资源因素和投资环境要素。

以往评价一个国家、地区和区块时,对于资源和微观的投资环境更为重视,会考虑石油储量、税费、法律、国家政局等因素综合给出该国是否适合开展国际合作,但往往给国家稳定性的影响因子比较低,对于万一出现变局等风险的防范措施更是没有预案。

中东北非动乱给我们一个警示,开展招投标和勘探开发工作时,除考虑资源这个重要因素外,要重视资源合作国的投资环境、国家宏观环境。尤其在局势紧张地区或者可能出现政治风险的国家和地区,要充分考虑国家稳定性、意识形态和政体、宗教和部落文化、民族主义和武装冲突、地缘稳定性、外部影响和利益团体比如美国势力和欧盟利益等等这些最宏观、最基本基石的因子。在这个宏观大前提存在风险的时候,资源、经济利益以及合同条款这些相对微观的因素变成完全受制于大前提的被动因子。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环境赋予不同的权重,加强对国家宏观因素的分析,对于出现变局的情况需要提高警惕,同时对于财税、经济、法律、环境的风险也要加强防范,以应对突发事件或者政局变动带来的经济、人员等各种巨大损失。

2.3 对全球油气资源状况掌握不够,缺乏有效的基础地质理论指导和有力的基础资料支撑,削弱了我国石油公司国际竞争能力

全球油气资源基本状况是开展海外油气勘探工作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对全球油气资源缺乏有效的调查、评价和研究,因而对海外油气资源状况缺乏全面、系统了解和掌握。仍主要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00年评价结果,这些数据不仅评价范围有限,而且没有考虑近十年全球油气新发现、新认识等因素,已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全球油气资源状况。对全球油气资源状况缺乏有效掌握,已非常不利于国家制定新的适应形势需要的油气发展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导致石油公司海外勘探方向不明确,盲目投标。

另外,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主要开展区块的勘探开发工作,不愿投资开展基础地质工作,但却迫切希望政府组织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公益性海外油气地质工作,向海外商业性油气勘探提供必要的基础地质理论指导和支撑。比如,三大石油公司在非洲从事油气勘探时,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前寒武系地层油气勘探缺乏必要地质理论依据和指导,对相应区块的投标感到困惑和犹豫,因而错失了许多机会,因而迫切希望国内能够提供相应的地质理论指导。

由于对全球油气地质特征缺乏系统地研究和评价,尚未深入总结研究全球油气地质一般规律,区域性的基础地质研究不够,相应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积累严重不足,未能形成全球油气地质理论体系,对已取得海外油气资料,又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以至于不能向海外油气勘探提供扎实的油气地质基础资料的支撑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海外找油思路,削弱了我国石油公司国际竞争能力。

3 对策和建议

鉴于我国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国际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和建议。

3.1 积极参与油气资源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拓展境外资源利用空间和能力

中东北非变局后需要我国对该地区乃至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形势、趋势进行重新评估和分配,提出我国全球油气资源战略和“走出去”的战略布局。油气资源国际合作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向海外发展,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降低资源成本,有利于国内技术、设备、劳动力的输出。

中东北非是我国长期开展国际合作的地区之一,苏丹等非洲国家是我国“走出去”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积累了优势的地区,动荡之后我们需要保持优势国家和地区的勘探开发,同时加强与中东非洲的其它地区、俄罗斯、南美地区等的国际合作,比如伊朗是中东储量产量可能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又是对外开放的地区。由于伊朗的政治形势,联合国和美国制裁,西方公司纷纷撤出。由于合同苛刻,中国公司也举步维艰。但一旦形势改变,伊朗又将是一个对世界油气合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3]。所以要求我国石油公司把握机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而不单单坐等某个地区某个区块的招投标。

中亚-俄罗斯地区同我国接壤,具有天然的地缘关系和良好的外交关系。中亚-俄罗斯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陆路相连,具有陆上运输和管道运输的便利通道。中亚―俄罗斯又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加强与该地区的合作在我国油气资源多样化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推进中哈、中俄油气勘探开发和管道项目合作应成为我国今后油气资源国际合作的重点。

其它周边国家,缅甸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越南近海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也很丰富。蒙古的石油、煤炭开发潜力也很大,运输路线短,具有成本低的优势。除上述重点战略区外,对澳洲、拉丁美洲及我国近海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也不应忽视。通过“走出去”合作开发,不仅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设备和劳务出口,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加强全球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开展基础性地质研究工作

中东北非是世界重要的原油产地和出口地区,变局之后,世界范围各方资源利益分配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4]。此时要树立全球观,站在政府层面,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前瞻性、长远性战略研究,对全球整体油气资源情况有所把握,做好资源的整体布局,掌握全球资源状况,未来勘探开发趋势、突破和方向,提出我国在世界油气资源领域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战略,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能源外交战略部署工作,处理好和别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摩擦,建立起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为石油公司进行国际合作勘探开发石油资源提供外交保障,将石油勘探开发和资源国的基础建设,国家建设结合起来。从国家层面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规,从融资、财政、税收、技术、人才、制度、法规、外交等层面进行扶持和鼓励。

对资源国、石油出口大国、进口大国等资源相关国家的能源战略、法律法规及开展合作的风险等等进行大局的研究和预测,并且配备应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措施,跟踪石油组织比如OPEC政策,消化吸收IEA、USGS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提出保障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能源战略。

3.3 提高技术、资金整体运作的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

和世界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公司的技术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例如海洋勘探开发是比较薄弱的一环,深水勘探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球深水勘探成为热点,深水勘探陆续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巴西在海上陆续发现了大储量油田,是世界储量迅猛增长的国家之一。巴西的深海盐下层系油气的勘探潜力大,勘探程度低,开发需要大量资金,但中国深海勘探开发技术相对落后,以参股的方式比较现实可行。

3.4 建立国内石油储备,应对突发事件

保障石油安全,需要国内和国外两条腿走路。石油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和石油供应紧急情况的重要基础,已成为一项国际性政策和战略。世界众多发达国家都把石油储备作为预防石油供应中断和维护本国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战略加以实施。国际能源机构(IEA)1974年开始建立石油储备制度,要求成员国(石油净出口国)的最低石油储备为90天的进口量。

我国石油储备工作从1993年开始酝酿,2001年石油工业“十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构想,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2003年初正式开始实施战略石油储备

计划,目前由政府投资的中国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分别位于浙江舟山和镇海、辽宁大连、山东黄岛,已于2008年全面投用。储备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储备发展还比较滞后,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一定程度保障石油供给,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缓解石油供应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平抑油价稳定市场提供资源保障。

[1]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EB/OL].2011-6,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2]梁海峰,闫建涛,胡可愉.利比亚战乱对油气产业的影响[J].国际石油经济,2011(4):1-7.

[3]童晓光.世界油气上游国际合作的形势和机会[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4):15-18.

[4]曾兴球.持续动荡下的利益保全[J].能源,2011,34(9):88-89.

猜你喜欢
储量中东储备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基于三维软件资源储量估算对比研究
全球钴矿资源储量、供给及应用
2019 年世界油气储量与产量及其分布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2008~2017年我国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特征分析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