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冬梅,姜 磊
(1.毕节学院 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毕节551700;2.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伴随区域旅游开发的进展,区域内各旅游地的“定位”及其内部功能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该空间竞争的态势。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与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新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层出不穷[1-4],这些研究大多以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而运用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的研究较少。目前,一部分学者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区域旅游进行定性研究[5-8],而从定量上对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的很少,仅祁新华和程煜[9]对此有所研究,向延平[10]选用游客量单个指标进行了研究,苏章全和明庆忠[11]仅从单一的旅游指标分析了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旅游是一个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因此,影响旅游地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若仅从单因素考虑一个区域的竞争力状况,必然会有些偏颇。仅有汪清蓉和余构雄[12],江金波和余构雄[13,14]几个学者考虑了多因素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而进行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和长三角大区域的旅游竞争力,而至今很少以小区域——省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因素定量分析。
本文借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从旅游市场、社会经济、环境质量多维空间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且采用了聚类分析法,对其划分等级,以期能对今后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科学的政策建议。
生态位(Niche)在生态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定义分别为:一是空间生态位,是由Grinnell首次提出,认为生态位是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ng unit)[15];二是功能生态位,是由 Charles Elton通过对动物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进行研究而提出的[16];三是多维超体积生 态 位(n-dimensional hyper-volume)。是Hutchinson从空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考虑,对生态位概念给予了数学抽象而提出的[17]。关于生态位的具体概念,迄今仍没有一个能被诸多学者共同接受,但纵观各种定义,都包含着一个基本内涵,即生态位是生物单元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与环境及其他生物单元相互作用的过程所形成的相对生态地位和作用[18]。
生态位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单元的态,即生物单元的状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二是生物单元的势,即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生物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生物单元生态位的大小,体现了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作用及宏观特征。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i,j=1,2,…,n;Ni为城市i的生态位;Si和Pi分别为城市i的态、势;Sj和Pj分别为城市j的态、势;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Sj+AjPj称为绝对生态位[19]。
综合生态位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Mij为综合生态位;Nij为每个变量要素的生态位;n为因子的个数;j为城市的个数。
各类生态位及总生态位的取值范围均在0~1之间,总和为1,且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值越接近1,说明所研究对象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越健康,对周围城市资源的利用越广泛,竞争力越强;反之,生态位的宽度越小,其值越小,其在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低,对周围资源的吸引力越小[20]。
旅游是一个关联性非常复杂的系统,对旅游地的研究,不能仅考虑单方面的因素,而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定义的启示,旅游地生态位的多维性通常包括社会经济维、市场维、资源维、环境维4个维度。由于旅游地的市场发展是由旅游资源决定的,且以省为研究对象的小区域,旅游资源方面的统计资料比较难获得,因此,本文选用了市场维、社会经济维与环境维3个维度来测定山东省旅游生态位的态势。其中,市场维选取了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等5项指标;社会经济维选用了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末居民储蓄余额等6项指标;环境维选用了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4项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
表1 山东省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6-2009)和《山东旅游统计年鉴》(2007-2009),由于2006年的旅游统计年鉴缺失,因此,2005年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及国内旅游人数采用均值计算得来。以每个城市2008年的现状数值作为“态”的度量指标,以平均增长量作为“势”的度量指标,以每年的平均年增长量为量纲转换系数。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和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之间。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陆地面积15.67万km2,海岸线长3 100多km,截至2008年,人口9 392.71万人,GDP总量31 072.06亿元,居全国第二。2008年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为2 005.2亿元,占其GDP的6.45%,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13.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1 908.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7.3%、3.04%、21.8%。
山东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之一,全省旅游景点近千处。截至2008年12月,山东世界级遗产2处;国家级旅游资源235处:历史文化名城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国家森林公园36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全省共有297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有3个[21]。
因此,选择经济基础好、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山东省各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全国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参考价值。
1.生态位的计算结果
将指标的初始值代入公式(1)和(2)计算,得出山东省17个城市旅游生态位得分及排序(表2)。
表2 山东省旅游生态位数值及排名
2.聚类分析
运用表2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各城市旅游生态位,运用SPSS16.0软件,以欧式距离平方法为间隔尺度,采用最短距离法对山东省17个城市旅游生态位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为青岛,第二类为烟台和济南,第三类为济宁、临沂、潍坊、泰安、威海、淄博、日照,第四类为枣庄、滨州、德州、聊城、菏泽、莱芜、东营。类型的划分基本与生态位态势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如图1)。
图1 山东省17个城市旅游生态位聚类谱系图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这里也将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划分为核心城市、节点城市和网络城市。
(1)第一类和第二类城市。青岛(0.154 603)、烟台(0.095 626)、济南(0.089 543)综合生态位分别居第一,第二第第三位,生态位总量占全省的33.98%,生态位宽度大,对周围资源的吸引力最强,在全省旅游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是全省的核心城市。
青岛旅游市场维和社会经济维的生态位均居全省之首,环境生态位排名第六。青岛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城市经济、突出的旅游市场业绩、良好的城市环境,对外界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烟台和济南两个城市的综合生态位宽度分别位居全省的第二、三,在全省的旅游竞争力很强,对周围资源的吸引力很大,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济南旅游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生态位均处在全省的前列,是因为济南凭借其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及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及被评为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使得济南的旅游业整体发展非常健康。烟台旅游市场维和社会经济维的生态位均位居前列,表明烟台的旅游市场和经济发展非常健康,而环境生态位排名第7,如果环境质量继续下降,将成为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2)第 三 类 城 市。威 海(0.069 694)、淄 博(0.064 685)、潍坊(0.064 537)综合生态位分别位居第四、五、六位,生态位宽度大,在全省旅游生态系统中起着一级节点城市的作用;济宁、临沂、泰安、日照综合生态位分别处在第七、八、九、十位,综合生态位较大,在全省起着二级节点城市的作用。
威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良好的环境质量,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受中央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组织调查队对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进行了测评,威海位列地级市第十五名。而威海的社会经济维生态位靠后,排名全省第九,因此,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旅游资源和健康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淄博旅游资源禀赋较低,但其环境质量非常好,位列全省第一,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位列全省第5,在整个旅游综合生态位中位居全省第五,淄博应该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城市环境与良好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其旅游综合实力。潍坊的市场维、环境维、社会经济维分别为7,13,4,潍坊机场是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枢纽,但是其旅游资源禀赋低,环境质量很差,如果环境质量得不到改善,将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济宁和临沂的综合生态位处于山东省的中游水平,主要得益于良好的旅游市场维和社会经济维,但是这两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很差,如果不提高其环境质量,将会大大的影响其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泰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薄弱,并且其环境较差。日照在上述3个维度方面都表现为均衡,处于山东省的中下游水平。7个城市在保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加强保护性的开发和创新的旅游资源,增强吸引力,扩大旅游市场,提高其节点城市的作用和地位。
(3)第四类城市。枣庄、滨州、德州、聊城、菏泽、莱芜、东营这7个城市的综合生态位宽度较低,处在全省的后十位,在全省发挥网络城市的作用。除了东营和莱芜之外,其他5个城市的三大维生态位的值均很小,说明这7个城市受经济实力、对外开放度、交通可进入性、旅游业集约化水平等限制,旅游的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综合生态位指数低,需充分利用节点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生态位的扩充。
山东省旅游生态位整体偏低,58.8%的城市旅游生态位低于平均水平(0.058 8);2008年,山东省17个城市旅游生态位排序依次为青岛、烟台、济南、威海、淄博、潍坊、济宁、临沂、泰安、日照、东营、德州、枣庄、滨州、聊城、莱芜、菏泽。
济南、淄博、潍坊与位于黄海的青岛、烟台、威海旅游总体生态位值较高。济南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便捷的交通条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淄博拥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其环境生态位位居第一,并且经济基础较强,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青岛、烟台虽然凭借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促使旅游业实现了很好的发展,但同时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能力降低等问题,影响了其生态环境质量。威海虽然旅游市场生态位位居第三,但其社会经济生态位排名第九位。因此,今后威海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努力拉动内需。潍坊是一个典型的受周边城市旅游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一个城市。
菏泽、莱芜、聊城、滨州、枣庄、德州旅游总体生态位处于全省后六位,由于交通闭塞,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旅游资源禀赋低,城镇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辐射范围小、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市域旅游业发展落后。
泰安和济宁旅游市场生态位分别位居全省第五、六,但是环境承载能力弱,人口压力大,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日照和临沂人均绿地面积非常小,国民经济基础很薄弱,旅游资源禀赋低,导致旅游业在全省的竞争力非常弱。
旅游生态维两极分化明显,极值比高达5.48。计算山东省旅游综合生态位及三维要素生态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发现其综合生态位和社会经济生态位层次分异显著,标准差分别为0.030 8、0.035 8,变差系数分别为0.523 7、0.608 9;旅游市场生态位空间层次分异十分明显,标准差达到0.055 9,变差系数达0.950 6;而环境质量生态位空间层次分异不明显,标准差为0.0094,变差系数为0.159 0。
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对各城市的生态位进行测量,结合聚类分析法,将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的旅游综合生态位分为4类,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将青岛、烟台、济南定为核心城市,一二级节点城市以及其他7个城市为网络的空间等级模式,其测评结果基本上符合山东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目前,生态位理论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从生态位态势的视角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可行的,为有效地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把握并科学应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依据,弥补了区域旅游经济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当然,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测评指标体系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选择,本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与不断的补充、发展。
[1]Gomezelj D O,M ihalic T.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pplying different models,the case of S lovenia[J].Tourism Management,2008(2):294-307.
[2]CracoliciM F,Nijkamp P.The attractivense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 study of Southem Italian reg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336-344.
[3]王纯阳.旅游竞争力评价范式:反思与启示[J].旅游科学,2010,24(2):26-39.
[4]温碧燕,张子澎.基于元分析的国内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J].旅游科学,2010,24(2):40-49.
[5]孟德友,陆玉麒.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29-5631.
[6]祁新华,陈烈,程煜,蔡克光.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1):76-80.
[7]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位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9(1):12-17.
[8]李向明,王海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106-109.
[9]祁新华,程煜,包战雄.生态位理论在旅游地竞争中的应用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3):404-406.
[10]向延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关系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6):1047-1050.
[11]苏章全,明庆忠,李庆雷.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6):37-44.
[12]汪清蓉,余构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3):50-56.
[13]江金波,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93-95.
[14]余构雄,江金波.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比较及其区际合作研究:基于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的测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40-45.
[15]戈峰.现代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3-134.
[16]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南.生态位适应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6,16(2):113-120.
[17]杨志峰,何孟常,毛显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20.
[18]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李鑫华.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6(5):36-40.
[19]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17(3):324-332.
[20]白洁,王学恭.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甘肃省城市竞争力研究[J].干旱区域资源与环境,2009,23(3):30-34.
[21]山东省旅游局.文化圣地 度假天堂——中国山东欢迎您[EB/OL].[2010-10-24].http://www.sdta.gov.cn/zwgk/zwgk-hy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