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骡马

2012-01-07 11:52周海滨
中国工业评论 2011年24期
关键词:开平李鸿章铁路

周海滨

这条约10公里的“迷你”铁路建成后,李鸿章才正式奏报清政府,并有意称为“唐胥马路”。然而帝国政府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禁止使用机车牵引。由此,唐胥铁路被迫改为“骡马拖拽”。

1901年11月7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刊文“李鸿章去世”。并断言,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洋务新政的时代曲终人散。

李鸿章的人生轨迹随着帝国的衰落而一路崛起:他创建淮军,受曾国藩八营湘军之助,继而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

办洋务只是其人生一个段落。

作为晚清重臣、帝国“破屋”的“裱糊匠”,李鸿章在军事、经济、洋务、外交诸多领域均有建树,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人”。

他最早倡导开办洋务,第一个把电报引入中国,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的唐胥铁路,创办第一座钢铁厂、机器制造厂、近代军校、近代海军舰队

李鸿章显露出帝国官员少有的敏锐和视野,他对国外科技和经济活动兴趣斐然。

“木、打眼、绞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这是李鸿章笔下的蒸汽机,寥寥数笔勾勒出运转原理。

然而,李鸿章办铁路等洋务新政,远没有笔下著文那么轻松自如。

处于封建末世的帝国知识阶层对西方“奇技淫巧”深为吸引,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考略》等书都对铁路作了推介。

最早建议在华夏之地修建铁路的是洪仁,他在1859年所著《资政新篇》中提出中国各省应当皆有铁路。

颇为吊诡的是,洪仁铁路梦想随着天国的覆灭而烟消云散,而其敌手李鸿章却是铁路梦的大力推手。

1862年,英国商船帮助运送淮军到上海。同年,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此时, 外国人急于在江浙富饶地区修筑铁路,李鸿章自然炙手可热。与洋人的这次交道,让李鸿章成为清廷首个从事中外路权交涉的官员。

1863年7月,英美在沪的27家洋行呈请李鸿章批准建造上海至苏州间铁路,并为此筹设苏沪铁路公司,各国领事也相继出面交涉。但李鸿章断然否决了这一申请。1866年,总理衙门与各省督抚专门讨论禁止外国人筑路问题, 李鸿章与所有督抚一致反对外国人在华筑路。他指出:“铜线、铁路一条,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线尤甚。”

在这年,李鸿章首次向清廷建议自办铁路:“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咏耳。”然而,李鸿章的建议丝毫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甚至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实际上,李鸿章对铁路的认知深化是日本人提醒起来的。1871年,日本一再要求与中国缔结通商条约。李鸿章上奏清廷说:“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闻该国自与西人订约,广购机器兵船,仿造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国技艺。”“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对于学习西方枪炮铁路的日本通商一事,李鸿章深感不安。

1872年,李鸿章借俄国侵占伊犁事件提出“改土车为铁路”,以改“我军万难远役”之不便。1874年,李鸿章趁赴京叩谒同治皇帝梓宫之机晋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极陈铁路利益,请先造清江至北京铁路,以便南北转载运输”。后来在给奕信中又强调:“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路,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喝。”但奕答以“天下无人敢出来主持这件事”及“两宫太后也不能决定此等大计”。

由此,李鸿章建议修建铁路遇阻,改由其部属建言。

1876年,丁日昌受命为福建巡抚后,秉承李鸿章的旨意,上疏建议在台湾修筑铁路以防外安内。1877年,清廷表示同意丁日昌所请,要他“审势地势,妥速筹策”,但此事却因经费短缺而中止。此后,李鸿章又多次主张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地区修铁路,以解决海防和边防问题。由于阻力过大,一直未能实现。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求修建铁路。清廷命令分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的李鸿章、刘坤一就此发表意见。

为此,由薛福成代李鸿章拟下下一篇近4000字《妥筹铁路事宜折》,与刘铭传折相呼应,他完全赞成刘铭传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线主张。

尽管李鸿章上洋洋洒洒四千言折,历陈铁路九利,驳斥反驳之论。但顽固派力量强大,有人上奏批驳:“人臣从政,一旦欲变历代帝王及本朝列圣体国经野之法制,岂可轻易纵诞若此!”

围绕修建铁路的第一次大争论激烈上演,顽固派的攻讦与阻挠铺天而来。

帝国士大夫们纷纷引经据典慷慨陈词上书,西方的“奇技淫巧”会伤害民生,修建铁路会振动龙脉,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灾难……内阁学士张家骧即上奏,历数铁路三大弊端:资敌、扰民、夺民生计。通政使司参议刘锡鸿上奏罢议铁路,指出中国自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在顽固派强烈反对下, 上谕否定了李鸿章等人的建议。

清廷发布上谕说:“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着无庸议。”(《大清德宗实录》卷126,第13页)至此,顽固派取得完胜。

修筑铁路阻力重重,但李鸿章却暗渡陈仓。在斗争白热化的1880年,一条开平煤矿唐山通往胥各庄的铁路悄然修建。

1881年,唐胥铁路修成。这条约10公里的“迷你”铁路建成后,他才正式奏报清政府,并有意称为“唐胥马路”。

然而,通车不久,唐胥铁路便遭扼杀。一位英国工程师用矿上的废旧锅炉改造成一台蒸汽机车拉煤时,却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帝国政府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禁止使用机车牵引。

唐胥铁路被迫改为骡马拖拽,这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然而骡马确实拉过火车。据称,几头骡马,力不胜任地拖拽着长长的运煤车在铁轨上艰难地行驶着。

“骡马拉火车”不仅让骡马无力,也让所修铁路几近废弛。李鸿章四处疏通,试图恢复机车牵引。1882年,峰回路转,机车牵引得以恢复。

这年,开平矿务局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以要运煤为由,将唐胥铁路延长到芦台附近的阎庄,总长延至40余公里,改称唐芦铁路。同时,李鸿章趁热打铁,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招集商股25万两。

1886年, 开平矿务局所属开平铁路公司已修成唐胥、开平二路,因路短(仅32 公里) ,地势平坦,且有丰富的开平矿源, 李鸿章有意招股扩建, 拟将开平铁路向天津延伸, 经北塘、塘沽、军粮城等地, 称津沽路, 全长约75 公里。

1886年底,李鸿章与醇亲王奕譞相商,提出将唐芦铁路延长修建到大沽、天津。1887年春,由奕譞出面奏准动工修建,强调这段路是“为调兵运军火之用”,并将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筑路资金以招商股为主。

1887年6月, 李鸿章在《申报》上刊登《招股开路示略》和《开平铁路公司章程》七条,计划招股100 万两,实际上仅募得10.85万两。李鸿章即便动用官款,也只能垫付16 万两。李鸿章早有意料,因为津沽不比唐胥, “购地、筑路, 采料与工价须四十万金以外, 于调兵运军火虽小益,路僻而商货少,无利可赚招股不来,容与官绅妥筹, 恐难克期集事”。实际上, 在公布招股章程的前两个月, 永定河道周馥首先会晤了法国辛迪加代表戴弗南美,议定法兰西银行提供年息6%的300万两借款,后因英德洋行抵制未成。最后在1887 年7月,向英国怡和洋行、德国华泰银行借15 万镑(约107.6 万两)。其中怡和洋行63.7 万两, 德国华泰银行43.9 万两,年息五厘。1888 年工竣,总造价为130余万两,其中外债占82.7%。

唐山天津线修通后,李鸿章亲往实地查看。那天,他校阅北洋海军之后,从山海关乘坐火车回天津,他兴奋地说:“自山海关至天津600余里,半天就可以通达,极为便速。沿途阅视所作桥轨工程,均极坚稳,每里工价,较之西方国家更为节省。”

津沽路成后, 李鸿章因唐山以北的路线靠近大海, 营业清淡, 收入不济, 乃议定先由天津西接通州, 再由唐山北接山海关。1887 年11 月, 清政府首先批准李鸿章津通筑路计划, 其经营体制仍如津沽。1887 年12 月2 日在《申报》刊登《天津铁路公司招股启事》。但因随之而来的津通大争议, 该路被搁置。

顽固派早己对铁路多方发难,此时更不能容忍将铁路修到京城。屠仁守、恩承、徐桐等相继上奏反对、他们认为中国自强在于修道德、明刑政、正人心、厚风俗,铁路在他们看来可有可无。

这时,洋务派内部早已存在的派系矛盾也冒了出来,张之洞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主张改建芦汉铁路,以便从淮系手中分出部分路权,以扩充自身实力。他把芦汉铁路称之为“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而中国之大利所萃也”。

张之洞的举动, 客观上正好与顽固派遥相呼应, 构成很大的反对声势, 津通路被迫缓建。李鸿章就这样在四面攻击中疲于应付,近代铁路事业的兴办,步履维艰。结果,甲午战后, 中国路权逐渐丧失殆尽。

李鸿章还计划修建津镇(天津至镇江)、沪宁等铁路,并主张以徐州为中心修建铁路和建设炼铁基地,甚至还曾考虑修建甘新铁路。显然,中国铁路干线的最早蓝图始于此。

从1887 年到1894 年为止,举借的铁路外债总额仅有156 万两, 这全部是由李鸿章出面举借或奏请中国铁路公司承办的。这一时期建筑铁路近200公里,外资扮演一定角色。但是早期的外资修路受到顽固派的攻击,中国铁路拱手让与外人。李鸿章曾反驳说:“或以何国承办,疆土将归各国,乃系瞎话。贵在有人,有法以维持之。各国用他商办路,限满款清即交还者多矣。中国不自强即不办路也日蹙,自强则无虑。”

从1881年至1894年的13年间,中国共修建铁路300多公里。千百年来驿道驿马开始改为铁路火车,李鸿章排除阻力,开风气之先,焦劳擘划于甲午战争之前,甲午战后谤议丛集不改初衷,其筚路蓝缕之功毋庸置疑。

(作者系口述历史专栏作家)

猜你喜欢
开平李鸿章铁路
李鸿章的尴尬
祖孙乐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80后富妹破产之后当猪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