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理论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2012-01-07 09:14杨晓俊潘秋玲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0期
关键词:影响力指标体系居民

杨晓俊,潘秋玲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710128)

1 模糊理论原理与研究假设

1.1 模糊理论原理

模糊理论是指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或连续隶属度函数的理论。其基本精神是接受模糊性现象存在的事实,而以处理概念模糊不确定的事物为其研究目标。模糊理论告诉我们事物本身都具有模糊性和明晰性,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近似值和精确值,偶然性和必然性、稳定性和变化性等特点。由于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精神、宗教、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具有模糊性特征:文化是一种认知范畴,带有趋于完美的观念,特别涉及到个人的意识与修养;文化是一种集体范畴,涉及到社会中知识与道德的发展状况,并且具有演化论的色彩;文化是一个描述性与具体的范畴,是社会里艺术与知识的集合,通常表现为日常生活的规律性;文化是一个社会范畴,指社会的生活方式。

1.2 基于模糊理论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

根据美国著名城市学家林奇(Kevin Lynch)城市空间认知映像原理,不同城市社区的居民在进行日常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不同活动空间(或活动领地)环境的信息,经由个人本身的主观感知因素的过滤在大脑中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映像,产生对应的认知空间图谱。该对应的认知空间图谱可以采用模糊理论来描述。

1.2.1 模糊理论的要素构成原理

为了建立科学的衡量指标体系,本文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该体系指标,通过聚类的方法(classify),采用隶属度函数来建立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权值,通过加权平均得到文化空间认知评价体系。隶属度函数为

该式中,θ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隶属度函数给等级赋予一定得权值。(i很好,ii较好,iii一般,iv比较差,v差,vi很差)

M表示表2物质文化诸多影响因素;

S表示表2物质文化诸多影响因素;

T表示表2中制度文化的影响因素。

w为归一化的权重,该权重定义为,以最好的城市作为满分,其他城市和此城市相比较所得的值,即为归一化的评价指标(见表3)。

以上各指标对于评价城市文化体系指标都有贡献,但这种影响作用于每个城市居民的心理会有不同的选择取向,通过统计理论分析得到一个大样本基于Bayes估计的总体的指数分布统计规律。

关于Bayes风险统计推断规律的分布参数,基本服从分层的均匀分布,至于均匀分布的两个端点,我们采用模糊理论来建立。

通过该两个硬件和软件指标组成的时间上的序偶,

以上式子的具体值,通过参照以下的字典表,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计算。

1.2.2 定量的指标体系中各元素的字典表

本研究数据基于2009年3月10~20号对西安各大社区居民发放《西安城市文化认知与发展规划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5份。将问卷调查所得分数比较得到归一化评价指标权重。根据居民感知指标的重要性并结合AHP决策分析方法,即调查表中两两元素之间的相关重要性,取6个等级标度1,2,3,4,5,6建立矩阵。最后计算得出每个构成要素与典型指标的权重(表3)。典型指标分值确定为6个等级,ⅰ为12分,ⅱ为10分,ⅲ为8分,ⅳ为6分,ⅴ为4分,Vi为2分。根据分值和各权重的乘积,计算出加权统计均值之后所划分的标准为:110~100很好;99~80好;79~60一般;59~40较差;39~20差;19~10极差。这样就可以用Logistic方法来量化城市评价的体系指标。

2 城市文化影响力综合评价

2.1 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

从文化意义上解析,构成城市文化的要素包含城市市民,城市精神,城市风貌,城市制度,城市行为,城市气质,城市品质,城市细节等方面[16]。对有关要素按其功能和价值细化,可以分为如表1所示要素。

表1 城市文化构成要素

表2 城市文化体系

2.2 城市文化的空间集聚特征

城市社会学研究表明,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空间不仅指物质上的三维环境,而且更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形成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所支撑的环境、技术、社会、观念等构成的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

表3 城市文化空间认知评价体系明细表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在城市文化指标体系中,居民对各项指标的判断有不同的分值取向。在“好”的评价中有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对社区感受、对城市印象等因素。西安作为古都,原有的城市风貌在居民心目当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色彩,城市建筑特色明显,体现传统文化底蕴气息。在制度文化中,城市民主制度、城市社会公正、社会保障体系、社会运行机制、文化创造能力、社会教育培训属于“较差”或“差”。这些指标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明一个城市健康发展与否。说明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现实与居民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城市发展还没有真正体现“人的家园”这一宗旨。在精神文化指标中,城市社会风气、居民理想信念、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居民休闲娱乐方式属于“较差”。说明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居民道德修养方面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强化。在物质文化指标体系中,城市交通、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城市生物群落得分“较差”。交通、娱乐等与公众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影响城市运转能力。城市生物群落代表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程度,生物群落丰裕与否影响城市精神风貌。西安在相关指标上应加大投资力度,注重生态建设。

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城市发展中要想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必须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系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的关联,文化要素与空间、景观、环境、休闲的协调;做好城市文化与人的价值恢复工作。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再次调整有关指标次序和权重,得到城市文化指标评价体系,如表4所示。

表4 城市文化指标评价表

3 影响城市文化指标体系验证

为了验证城市文化影响力综合评价,本研究通过选取典型区域进行实地访谈和书面填写问卷形式取得相关资料。选取2009年3月10~20号对西安各大社区居民发放《西安城市文化认知与发展规划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有关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

针对表3给出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影响力大小,本研究从865份样本中随机抽取300份作为进一步数据分析的依据,通过统计分析处理。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调查人数的扩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影响呈现指数型的增长。其中制度文化的影响力最大,影响力为0.9;其次是精神文化,影响力为0.6;最后是物质文化,影响力是0.4。由于制度文化决定城市形态和价值观,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一方面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或主导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所以城市规模越大,这种影响力越明显。为了定量研究相对影响力,本文给出了相对影响力的定义,即

图1 各种指标体系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相对影响力是指将影响力最大指标作为基准,其他指标的影响力和这个基准相对比,得到的影响力即为该指标的相对影响力。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的有关数据计算表明,在物质文化各项指标中,城市建筑的影响力最大。我们将城市建筑指标作为基准指标,计算出其他指标的影响力的值与该最大值相比较得到得到的值为相对影响力,以此来衡量该指标对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力。为了比较各指标影响力的大小,本文次仿真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方差来说明影响力大小,方差越大,该指标影响力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城市在不同时期这些指标的影响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这些影响力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指标的方差为

通过随机过程的理论,得知该过程为遍历态,即时间平均等于集合平均,具体数学表达式为

因为一个指标对城市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进入平稳分布π(⋅)。π(⋅)在一般情况下服从某种特性的分布。该分布函数属于Logistic回归模型。

物质文化各指标对城市文化的感知评价体系相对影响力由大到小排序为:

城市建筑≥城市外观美感≥城市道路≥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生物群落≥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城市通讯

首先采样各种数据,这里为随机300个点,采用均方误差来逼近样本的方差,即各样本的与平均影响力的值做差平方,再取平均的运算,得到方差为组成的顺序统计量服从U(2 7.5,30.8),该分布为均匀分布。

精神文化相对影响力由大到小排序为:

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对城市建筑的关心程度≥居民精神面貌≥居民休闲娱乐方式≥居民就业程度≥城市社会风气≥居民理想信念≥居民价值观≥对自己所在城市印象≥对居住社区感受

同理,精神文化对城市感知的影响力得到方差为组成的顺序统计量服从U(2 9.5,34.8),该分布为均匀分布。

制度文化相对影响力由大到小排序为:

城市社会公正≥城市民主制度≥城市运行机制≥文化继承和保护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自由精神≥文化吸纳能力≥城市社会组织形式≥文化创造能力

制度文化的相对影响力得到方差为组成的顺序统计量服从U(3 5.5,39.8),该分布为均匀分布。

制度文化各项指标的相对影响力大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相对影响力。振幅在0~40之间。说明在城市建设中,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待于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4 结论

国外对城市文化研究涉及各个领域,重点以再造城市活力和重构城市物质空间为学术思潮,通过社会文化价值的重塑,建造具有文化气息、多核的、多种交通方式支撑的城市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竞相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并且加大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投资,以期来提高城市竞争力。本文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借助文化模糊性的特征构架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将文化、人、环境有机统一起来,为创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3,(5).

[2]鲍宗豪.国际大都市文化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

[3]陈宇飞.城市文化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

[4]甄峰.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以广东清远为例[J].城市问题,2009,(10).

[5]汪民安.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影响力指标体系居民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石器时代的居民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天才影响力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