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桂芬
器乐合奏作品欣赏课程在我国的中学音乐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学生对器乐本身和器乐作品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敲门砖,也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器乐合奏作品数量繁多,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基本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类:
一、丝竹音乐
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丝竹音乐合奏各声部对比采用节奏对比的手法;以不同音域的旋律进行对比,形成声部厚度,以此加强乐曲效果;演奏同一旋律时,各乐曲应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以获得一定的复声部效果;旋律线以不同方向进行对比,旋律进行自由模仿,以构成轮奏效果。
1、江南丝竹。江南丝竹的乐曲结构包括:(1)“六板”(或“八板”)。(2)单曲板式变奏体(即:以一个曲牌为母体,用不同的板式有层次地形成一系列变奏体)。(3)循环体(即:ABCBCBDBCBE+尾声,五个主部特点,均为一段体结构)。(4)多段连缀体。
2、广东音乐。该类型音乐多用叠奏,即:旋律片段的重复演奏。重复是广东音乐旋律最常见的特点。旋律多以乐句、乐逗为单位进行。胡琴定弦:同弦转调、异弦转调。
3、潮州弦诗。乐队的领衔乐器声音尖亮,以徵、宫定弦。其编制包括:丝弦(二弦、椰胡、竹弦、大胡弦、月琴、秦琴、大三弦、皮琴、葫芦琴、扬琴、琵琶、筝);竹管(横笛、洞箫、唢呐);小件打击乐(鼓、板、木鱼)。该曲体常具有曲速三变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以头板为慢板,一板三眼;二板为中速,一板一眼;三板为快速,有板无眼。该曲体与我国戏曲、说唱音乐关系密切。此类曲体的作品中常用“催”,其主要特点是:在每次反复中,常加插花音以填充旋律“空隙”部分,并应用不同的节奏音型使音乐获得变化和发展,并以节奏型的改变来进行变奏的手法,形成全曲高潮。当作品进入到变奏部分时,旋律线和小节数基本不改变。
4、福建南曲。其曲调优美,节奏徐缓,风格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南曲的“指套”和散曲的曲词多来自南戏剧目。演唱部分叫“曲”,丝竹合奏器乐曲叫“谱”。南曲的结构包括:指(一种有词、谱、指法的完整大型套曲)、引子(慢头,散板)、正曲(若干同宫曲牌,散板、七寮一拍、三寮一拍、紧三寮、叠拍、紧叠拍)和尾声(余文、散板)。
二、鼓吹乐
在现行的中学生器乐欣赏课程中,鼓吹乐作品时常出现。该类作品套曲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呈示性段落多以反复变奏手法来处理曲牌。
2、在过渡、衔接性段落演奏中,旋律大多不反复或仅反复一次。
3、展开性段落大多在曲牌基本结构“帽”、“正身”、“尾”三部分基础上,在反复中以合头或合尾等手法形成段落中旋律循环特点。
套曲往往会以连缀手法组织乐曲,以打击乐乐段穿插应用,借此加强全曲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散套套曲在曲牌联缀的取舍上是具有一定自由性,灵活性的。散套套曲在速度上比较灵活。一曲多变的手法和特点常常会体现在严格变奏、板式变奏、移调指法变奏、借字变奏等方面。
鼓吹乐基本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辽宁鼓乐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唢呐乐、笙管乐;第二种是唢呐乐结构形式;第三种是活通鼓,即:第一遍和第三遍的旋律用一种节奏型伴奏,第二遍用另一种节奏型配伴奏。
(2)山东鼓吹的主要乐器为:唢呐、笛、笙、管、小镲、中钹、大小锣、汪锣、云锣、钹子、梆子、乐鼓。鼓吹乐队一般由6—8个人组成。
(3)晋北鼓乐(八大套)在速度布局上是由慢到快。联套中的曲牌逐渐变得越来越小,音乐情绪逐渐热烈。其套曲特别强调循环原则。以《采茶》这一作品为例,其旋律运用管子音区配合调式色彩,辅以不同的节拍对比和演奏技术的变化,最后形成其旋律特点。该类作品大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旋律的速度十分舒缓,第二部分为快板,旋律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3次变奏。
(4)冀中管乐的内容包括了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乐队组合形式为:以管子、笛为主,外加丝弦和打击乐器,或以唢呐加打击乐器。乐曲的结构包括:a.单一曲牌变奏(变奏两次,慢速转快速,技巧更复杂,高潮中结束)。b.曲牌连缀(慢速转快速)。c.曲牌变奏或曲牌连缀加穗子(即兴手法发挥乐器演奏技巧)。d.旋律段落与打击乐段交替出现,形成较大型吹打套曲。
三、吹打音乐
吹打音乐的套曲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的大型套曲结构。它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指:以“四番”锣鼓段(或“八拍鼓段”)为主体的音乐作品。“四番”锣鼓段具有呈述性质。位置一般是处在全曲的三分之二处。旋律首先平稳,然后逐渐展开,最后进入尾部,也就是高潮部分。其作品大多体现出如下5个特点:
a.主体反复变奏
b.两段循环变奏
c.主体反复变奏(AAAA)
d.两端循环反复变奏(AB—AB—AB—AB)
e.多段并置反复变奏(ABC—ADC—AEC—AFC)
第二种类型是曲牌联缀型。它包括了器乐曲牌和锣鼓牌子的交替衔接、曲牌变奏、曲牌循环、综合套式等形式。这几类曲体的常用的写作手法是重复、联缀、变奏、循环、句幅递增、递减、拆头、突出某一乐器的锣鼓段,以此求得在全曲中的对比色彩。以浙江吹打乐曲《划船锣鼓》为例,该曲以锣鼓和丝竹乐交替为特点,锣鼓段为《三五七》出现4次,没有变换,而丝竹乐则进行了变更、替换,其灵活性比较大。全曲以《三五七》锣鼓段贯穿始终,结构布局严谨,形成了较为规整的循环体结构。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潮州锣鼓,它大多数是从戏曲音乐演变而来的。曲牌体的唱腔承袭了南北合套的曲牌体制。它以大锣鼓演奏形式为代表,小锣并没有使用大鼓和斗锣,而改用苏锣鼓(又名“八音”),并以笛套曲以笛、笙、箫为主。在演奏的过程中,器乐曲牌与锣鼓牌子的演奏交替进行,并且在各个曲牌之间,都有锣鼓段穿插,这让作品的开始、过渡连接和收束功能十分突出。其板式为头板(慢板,4/4拍)、二板(中板,2/4拍)、拷板(1/4拍,闪板节奏)、三板(1/4拍,快板)、催(加花成一系列十六分音符)。
在中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民族器乐合奏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开拓其视野,陶冶其情操,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首先就必须做到对民族器乐合奏作品有充分了解,特别是在种类繁多的民族器乐合奏作品中理清教学思路,采用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分类方式将作品分类,以此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轻松接受并且使其在学完之后也能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杭州市勇进中学)
责任编辑:李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