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兼容性

2012-01-06 08:18罗晓慧
艺海 2011年11期
关键词:通俗美声唱法唱法

罗晓慧

当今乐坛上,认为不同唱法各不相融的观点很多。笔者认为所谓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是没有实质界限的,是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兼容运用的,因此,从“三种唱法”的特征分析着手,下面来谈谈中国声乐演唱方法为什么需要兼容变通才能促进其发展。

一、三种歌唱方法的特点

1.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讲究行腔韵味,情、声、字、腔融为一体的,注重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明亮为特征,演唱中附加一些以形体表演。民族唱法继承和吸取了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特别是当今广义上所指的创作性民歌演唱,更是借鉴并吸取了西洋美声发声方法的科学内容。民族唱法植根于中国土壤,由各族人民共同创作,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

2.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源于十六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歌唱家们认为当时那种单纯炫耀歌唱技巧的,最原始的本嗓声音达不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效果,必须使歌唱有充足的呼吸支持,加上特殊的发声位置和通道,在气息的同时作用下产生共鸣,甚至利用人本身的声带构造,发出假声,来达到歌曲所要求的音色和音域。美声唱法能运用其科学的方法超越本嗓发声的极限,优点很多,但也有局限性。首先,是语言的局限性,它最适合演唱的是意大利语的歌曲,每个音都以母音收尾,有利于歌唱。然而,对于咬字发音比意大利歌曲复杂得多的中国歌曲来说,美声歌者就容易出现“重声不重字”或“重声不重情”的现象,难以表现出原汁原味的效果。其次,在欣赏方面,国人在理解不了的情况下产生拒绝的心态。

3. 通俗唱法

之所以称之为通俗唱法,是由于歌曲题材广泛性与平民化,音乐简单,容易让人记忆传唱,没有什么特定的发声规定,是很自然形成的一种唱法,通俗唱法因其通俗易懂,善于表达感情,注重个性化的演唱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然而,通俗唱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通俗唱法因为更多地使用本嗓,一旦歌曲音域高或宽一些,声音就容易直、白、硬,如果本身条件很好或者受过专业训练的歌手也许还能应付,可是很多一般的歌者在对付高音的时候就会感到很困难,即使勉强解决了,也感到嗓音刺耳,而且通俗唱法必须借助很多外力,比如,麦克风、混声乐器等,失去这些,演唱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我国声乐“三种唱法”在实践中相互融合发展

1.民通唱法

首先,在2004年1月20日颁发的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首次把“民通唱法”(民歌通俗唱法的简称)作为一种平行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的演唱方法。凡是进行了明确立项,而荣获首届“民族最佳女歌手”提名的是于文华、周冰倩、汤灿三人。这个奖项的设立,表现了音乐权威协会对这种新兴的,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的极大认同。“民通唱法”,这种打破唱法界限直达音乐目的的演唱方法越来越得到诸多听众认可和欢迎。获得提名的歌手于文华一席话也能说明问题:“民族唱法本来就应该多样化、风格化、个性化、打破传统唱法之间的界限,相互借鉴,才是声乐领域发展趋势,我希望这个奖项是一个开始,能让更多为使民族音乐更加贴近生活的歌手得到支持和鼓励。(李萍:《跟我学唱歌》[M] ,载《民族唱法中的奥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9年版1-2月刊)东方网络日报12月29日消息评论:一种模糊民族与通俗唱法界限的演唱方式,在即将到来的新年舞台上异军突起。明年1月4、5日,民歌演唱家方琼抛开既有唱法,在大剧院重演老歌;12日至20日,老歌手龙飘飘,用自称“什么都不是”的嗓音在兰心连开十几场音乐会。刚结束的中国轻音乐学会首届“学会奖”颁奖中,300位专家投票产生的新设“全国‘民通最佳新人女歌手奖”给了孙美娜,标志着上海在这一新演唱领域“领跑”的角色得到肯定。令人关注的“模糊唱法”在专业界却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从事民族唱法教育的专业人士认为,民族唱法应该保持纯粹性,歌手更应在保持民歌嗓音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而不是通过“四不像”的所谓“民通”唱法来迎合市场,那样反而会将已显危机的民歌演唱引入歧途。民歌手随便碰通俗,搞不好会唱坏自己的嗓音,反而得不偿失。通俗音乐界包括进行尝试的歌手本人,态度却相当豁达。曾连续三年来沪举办演唱会的费玉清说:“按常规说,我的喉咙是更具民歌特质的,但我在不经意间尝试带着气的发声,用更为温柔的嗓音来处理歌曲,所以歌路反而与众不同。我也惊异地发现,原来有那么多听众是可以接受并不那么高亢,却深情而温暖的唱法的。赢得观众,并不需要拘泥于一种唱法。”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演绎《天涯歌女》等老歌的方琼说,认为民歌手只能将一种唱法进行到底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事实上,如今多样化发声系统的训练,已使一批年轻民歌手具备了驾驭不同风格,甚至跨越歌唱种类发展的可能,比如,北京的吴碧霞原来是出色的民歌手,转型后获得国际美声演唱大奖并成为国内歌剧界顶尖女高音,而一些民歌手私底下也能将通俗歌曲玩得很转。歌手孙美娜多年实践“模糊唱法”的经验之谈是:“观众能不能接受,不是看你唱得有多么像通俗唱法,或像哪个民歌大家,而是看你会不会‘融,能不能创出自己的特色。”一些专家认为,观念放开,甚至可以为中国特色的民歌登上国际音乐舞台获得突破。宋祖英今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开个唱时,以混合唱法受到了国外观众欢迎,近日在京主演音乐剧,更是通过“民通”演唱风格,驾驭了十余个声情并茂的唱段。著名声乐专家金铁霖评价她“有时候用通俗,有时民族一点,是根据不同作品来展示她的风范。”因而提出:民族唱法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大家都一样呢?歌手应该有全面的修养,调整了一次唱法,会感觉更自然,更洪亮,更放松,也更接近我们的生活。那样,民歌之路不会陷入“名嗓克隆”的死胡同,反而会越走越宽。

2.美通唱法

民族唱法可以与通俗唱法很好的融合,那么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有没有融合的可能呢?一些欧美歌唱家的尝试说明,完全可以融合,而且,可以产生一种十分美妙的声音。中国声乐界也在积极地进行着尝试。曾在春晚以一曲《平安中国》打动亿万观众的女高音歌唱家胡雁,今年春晚将再展歌喉,这位有着“中国的莎拉•布莱曼”美誉的女高音,再次和佟铁鑫、王莉一起演绎歌曲《我爱唱歌》,把“美通唱法”进行到底,让观众再度领略“美通唱法”这一新的演唱流派的魅力。素有创新精神的胡雁将美声和通俗自由地融合并运用在同一首作品当中,在演唱和表演形式上形成了美声通俗融为一体的风格,这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她表示:“美通唱法”能够营造出一种意境,它所能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这种唱法亲切、随和,容易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而并不像传统美声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所有的一切都证明,“美通唱法”正在被国人所接受和发展。

3.民美唱法

其实“民美唱法” 早已存在,我国许多著名歌唱家, 在训练和演唱时都借鉴了美声的科学发声法,比如,胸腹式呼吸、横膈膜的气息支持、面罩共鸣等。而他们的声音共鸣良好,集中而致远,圆润而不单薄,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比如胡松华、蒋大为、彭丽媛、宋祖英等。虽然“民美唱法”从来没有被正式提出,声乐界许多人认为目前的这种借鉴了美声唱法长处的“新民族唱法”作为一种正式的演唱法正在被研究和实践,也正在被国人接受、欣赏与认可。

事实上,中国声乐演唱方法的融合与发展自古以来都是在不停进行着,只是一些人为的,和定视框架在限制着中国声乐的进步与发展,但无论从具有权威的学术研究上,还是声乐教育上,或是在演唱表演实践中,都证明了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的同时,中国歌唱方法的相互融合、创新、发展也是无法阻挡的,是值得推崇和鼓励的!在这里,我本人对中国歌唱方法的融合上进行了一些阐述,也是帮助自己能在声乐演唱方式上所学到知识中有更深入了解和拓展。在此,我坚信中国声乐发展的前景是一定会是值得我们期待和欣慰的!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李佳烜

猜你喜欢
通俗美声唱法唱法
Sumo Wrestling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