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龙菊
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
Cost Control in Ma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崔龙菊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成本控制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生产管理方面就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策略做了初步探索,希望对广大机械制造企业降低成本获得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帮助。
(1)由于材料费用在机械制造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般为50%~60%左右,采购成本是产品成本的源头。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成本,因此,强化物资供应及管理的效能尤为重要。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控制好采购成本,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手段。
(2)采购制度应规定物资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物料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
(3)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除有编号、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外,还应有付款条款、交货条款、交货期限、品质评级、银行账号等,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
(4)供应商档案应定期更新,并有专人管理。重点材料的供应商必须经质检、物资采购、财务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能进入,如有可能要实地到供应商生产地考核。
(5)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由企业有关部门组成价格评价小组,定期收集有关的供应价格资讯,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
(6)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对于大宗物料采购,实行竞争招标,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获得最低的价格。此外,对同一种材料,应多找几个供应商,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1)消耗定额管理是材料消耗管理最主要的管理方法,材料消耗定额是指针对一定条件所规定的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合理消耗材料的标准数量。每个企业的材料消耗定额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等因素制订才是比较合理的。根据材料消耗定额和生产计划,适时组织材料供应,以保证生产并防止材料闲置积压。
(2)材料消耗定额是材料发放的依据。严格按材料定额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备料、复查、确认无误后予以发放,做到账实相符,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性。
(3)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定额标准进行现场控制,生产管理人员要使材料消耗向规定的定额标准靠近。发现误差时找出超、降原因并及时修正定额。当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动且对材料消耗定额有影响时,要及时修订材料定额,保证材料定额的准确性。
(4)积极推进材料回收复用。在某些生产中消耗定额并不构成产品实体(如空心法兰采用整体下料时,中间留下的圆形材料就不构成产品实体,可是消耗定额中已经包含此部分材料),因此还存在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复用,材料消耗管理得好就可以做到多次重复利用。企业应制定材料物资回收复用管理的标准,明确哪些材料和物资可以回收复用,以便于实施。
(5)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由于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和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制品、半成品等库存资金占用,这些库存占用了空间,增加了搬运和管理费用,所以企业需要进行储备管理。储备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小化,也就是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从而降低库存,减少生产环节的积压浪费。
(1)首先,在选用原材料时应尽可能保证在生产中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选用适合的原材料。原材料选用原则是在实际规格、尺寸有利于减少下料所产生的余料、残料,并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数量。
(2)针对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工艺方案,工艺方案是企业生产管理中重要的指导文件,工艺方案制定时,需要对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考虑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原有加工设备,优化生产工艺,缩短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
(3)选用使用寿命类似的原辅材料,使机械产品各个组成部件的使用寿命保持一致,尤其是对于制造周期较长的机械设备。这就要求已经生产出的配套机加工件和结构件有相匹配的寿命,通过改善产品设计,加强各部件使用寿命的协调一致性,确保产品的整体寿命。
(4)控制实际生产中非工艺性损耗。非工艺性损耗一般是由于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疏忽所造成的,通过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的。目前大多数企业受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物资供应体制等条件所限,有一些非工艺性损耗,一时还不能完全避免,只能在生产中加以控制。为了节约非工艺性损耗,将其用于生产中,需要建立材料代用制度,使其程序化。
(5)生产工艺制定后,需经过生产实践,在给定的生产条件下不断完善,总结出最为合理的工艺过程,将其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工艺规程”。工艺规程是企业组织生产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制的质量高低,对保证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6)加强工装管理。工装是工艺装备的简称,是指为实现工艺过程所需的各种刃具、夹具、量具、模具、辅具、工位器具等的总称。使用工装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制造产品所必不可少的,有的是为了保证加工的质量,有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的则是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各企业需根据产品数量、质量、加工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等综合考虑,合理使用工装,降低生产成本。在大批量生产中要求多用专用工装,而单件小批量则不宜多采用;产品结构越复杂、技术要求越高,出于加工质量的考虑,也应多采用工装。产品和工装的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专用工装的数量就可以适当减少。
(7)建立和完善工装管理制度,应包含工装的新制、工装的复制、工装的验收入库、工装的使用与保养、工装的报废等内容。其目的是减少工装的使用损耗,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1)劳动定额(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件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量应该消耗的劳动量标准或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或完成工作量的标准。劳动定额是衡量劳动(工作)效率的标准。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一般采用“工时定额”,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主要采用“产量定额“。
(2)制定定额的方法主要有:技术测定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推理法、经验估计法等等。制定工时要适应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工艺水平。无论用何种方法制定的定额,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当工时下达后,应从基本的工作做起,通过现场工时查定,加强基础数据的采集,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先进合理和公平的原则制定定额。所谓先进合理,指在正常的条件下,经过努力大多数人(85%左右)能够达到,少数人可以接近这个水平;所谓公平,就是企业内同类定额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宽严水平要接近。
(3)在保持定额相对稳定,有利于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统计、检查、分析车间提供的数据,定期对原有定额进行修订。当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后,应及时修订劳动定额。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有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设备运转率的稳定。
(4)定额管理体制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改进。劳动定额管理体制的改革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强化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体制,实行全方位的效率管理,传统定额管理过于注重时间标准的研究,忽略了对工作方法和操作者动作规范性的研究,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全方位的效率管理需要把时间研究和方法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统一到效率的研究上。
(1)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点。生产管理中要树立设备是根本的思想。
(2)建立完整的设备技术档案,建立相关的制度,应包含的内容有:设备的一级、二级保养计划,设备的日常管理制度,润滑油管理制度,设备运行动态管理制度,设备检修制度,设备事故处理规定等。
(3)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强化设备使用人员的操作水平。必要时可通过激励措施增强使用人员的责任心,对定人使用的设备,要做到定人保养,对公用的设备要指定专人保养,强化使用人员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从根本上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率。
(4)改变维修模式,由事后维修模式管理逐步改变为预防性定期维修、定期巡查管理模式。根据设备使用寿命周期,编制设备备件更新和采购计划。任何一种设备都有一个使用周期,且包括维护周期和更换周期两个时段。根据设备使用寿命周期表,提前编制设备备品备件计划,适时采购可以极大地提高备件计划的准确性和适时性。
(5)选择适合的维修方式,用最低的费用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降低运行设备的维修费用,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老化的设备,企业维修费用的降低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更大。
(1)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成本的控制,必须根据技术标准,对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品以及工艺过程质量都要进行检验,严格把关。因为不合格的原材料、零件、半成品等由于检验不严而转入后序生产,既消耗了人力、物力资源,又使质量成本大幅上升。当多件或批量生产时,实行首件检查制度,防止成批报废。质量管理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要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转序,不合格的半成品不使用,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这是降低质量成本的关键。
(2)技术检验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受制于两大因素:一是检验手段是否满足检验工作质量的要求,低水平的检验工具、设备、仪器等难以满足高质量产品检验工作的要求;二是检验人员的素质,质量检验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不同,对产品质量存在的或可潜在存在的问题,分析、判断、处理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这都危及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因此,在适当投入满足质量检验工作要求的仪器、设备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3)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工人直接来完成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与操作人员业务素质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不断提高生产工人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树立“质量是产品生命力”的观念,由被动的接受检验转变为我要检验、自我检验、相互检验,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的质量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低值易耗品在企业的生产中消耗量比较大,涉及的面也较广,但由于其具有价值较低、品种较多、更新快的特点,企业容易忽略对其管理,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长此以往,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对低值易耗品进行管理是生产管理的一个新课题,目前越来越受到制造企业的重视。其管理的目的就是合理使用低值易耗品,做到既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又不浪费,从方方面面入手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为了尽可能延长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寿命,杜绝随意损坏或丢弃公有资产的不良现象发生,应给各类低值易耗品规定一个合理的使用年限。同时对低值易耗品的消耗量还需进行定额管理,其消耗限额可以参考国家有关标准或行业实际生产中的平均消费水平,结合各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每一个消耗部门都要有专人负责检查和监督使用情况,其目的是使实际消耗向规定的定额标准靠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实践中可把低值易耗品的消耗量作为部门业绩考评的一部分。
(3)低值易耗品报废后可采取以旧换新的方法,并在台账中填写报废原因。非正常损坏的物品须注明损毁原因,要尽可能减少物品的非正常损毁,杜绝使用人随意丢失物品或将物品占为己有。
(4)总之,企业全体员工要提高成本意识,从细节入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不能嫌麻烦而放弃,要持续改进,企业一定会从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成本、最大的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职工健康和生命的保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更新观念,树立起“抓安全可以降成本,安全生产也能创效益”的意识。保证安全生产,企业必然要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这样可能造成短时期资源成本升高。但如果工作开展正常,将具有长远、积极的意义。
(2)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工作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除了做好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工作外,平时的安全生产工作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因此,生产安全部门要有安全管理人员每天下现场,并要有记录,把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以便督促整改。每年的设备大修期间,安全人员需要巡检、采取跟班作业的方式进行现场督促检查,防止设备大修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现场安全管理要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完善现场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生产的管理。
(3)现场安全管理,从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入手,使安全意识和行为准则渗透到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渗透到企业员工的一切行为之中。坚持对员工进行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结合一些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强化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企业的安全文化应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主题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为原则,突出一个“爱”字,积极倡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企业的成本控制还需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评价体系,建立成本控制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全员的成本意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在成本管理中,除以上内容外,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主观因素还包括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等。人为的主观因素具有巨大的潜力,对其加以重视、挖掘,对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可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和谐员工队伍,是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和必要保证。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培养全体职工的成本意识,形成一种良好的降低成本的机制,不断探索和创新,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TQ172.8
A
001-6171(2012)04-0081-04
通讯地址: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热工分公司),天津 300400;
2012-03-12;
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