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东 周海兰 韩晓群 吴霜 朱清静
手足口病128例临床特征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
李华东 周海兰 韩晓群 吴霜 朱清静
目的 总结分析128例手足口病(均为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2010年3~11月间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128例手足口病患者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4例、西医治疗组64例,分别用中药颗粒剂联合西医对症治疗以及西医对症干预进行治疗。SPSS 17.0软件对两组病例的体温恢复时间、疗程及皮疹消退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治疗第7天时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中药颗粒剂联合西医对症治疗组较西医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迅速,疗程及皮疹消退时间缩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显著。
手足口病;治疗效果;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目前研究认为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埃可病毒(ECHO)等20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幼儿和儿童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笔者对128例手足口患儿临床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常规治疗疗效,现报告如下。
所有病例来自2010年3~11月间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128例(均为普通型)。按照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通过计算机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将病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下称中西医组)64例,西医治疗组(以下称西医组)64例。入组的128例患者多来自武汉市周边乡镇农村儿童和城市幼儿园儿童,居住条件相对密集和流动性大。
中西医治疗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1.1~11.8 岁,平均年龄(4.2 ±0.45)岁;西医治疗组:男性 42 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 1.3 ~9.6 岁,平均年龄(3.9 ±0.37)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普通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发热或皮疹症状出现不超过48小时;年龄1~14岁;患者或其监护人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有中医药过敏史者;患者或监护人有精神病史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选用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版)》[3]推荐的普通型颗粒剂(基本方药:连翘10 g、金银花10 g、黄芩 10 g、青蒿 10 g、牛蒡子 10 g、藿香 10 g、佩兰 10 g、通草3 g、生薏苡仁 10 g、滑石 10 g、生甘草 3 g、白茅根 15 g 等,制成颗粒剂,每味药各一包,1~3岁患者,每天半剂,3岁以上者每天1剂,分2~3次/天,普通开水50~100 ml冲服,早饭前和午/晚饭后各服一次)联合西医治疗。西药治疗主要是一般治疗(隔离休息、清淡饮食)和对症治疗(物理降温、布洛芬等退热治疗),均未用抗病毒治疗。
主要观察的指标有治疗后患者发热、皮疹消退及病情转归时间,以及入院24小时内检测的患者肠道病毒感染情况、白细胞、心肌酶、血糖异常情况、胸片及并发症情况。本研究所观察的128例普通型患者最终均痊愈,痊愈时间5~10天不等,本研究主要评价治疗第7天时的预后情况。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中手足口病的疗效标准并结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病人临床情况,自拟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体温正常,无新出皮疹,疱疹全部结痂,无并发症;好转:体温正常,无新出皮疹,疱疹部分结痂,无并发症;未愈:体温不正常,疱疹未结痂,或有并发症、转危重症。
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热、皮疹消退及病情转归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有显著性。两组疗效评价用列联表χ2检验。
所纳入的128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以发热和出疹为主要特征。有出疹症状患儿127例,占99.2%,无出疹症状患儿1例,占0.8%,主要分布在手、足、臀及口腔部位,以红色斑丘疹和疱疹为主;发热患儿占纳入患儿总数的75%以上;病原学主要以 EV71、COX A16感染为主,其中EV71阳性率高于COX A16的阳性率。见表1。部分患儿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降低或升高、心肌酶和血糖的异常;30%以上患儿出现了不同并发症,主要是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其中未愈的7例患儿有4例后来出现了病毒性脑炎的易惊及肢体抖动症状,且有脑电图的异常改变。见表2。
表1 手足口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情况[n(%)]
表2 手足口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并发症情况[n(%)]
中西医组比西医组的患儿,体温降到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症状完全消失时间都明显缩短,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足口病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n=64,)
表3 两组手足口病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n=64,)
组别 发热消退时间(小时)皮疹消退时间(天)症状完全消退时间(天)中西医组49.9 ±28.1 4.4 ±1.3 7.4 ±1.1西医组76.4 ±32.7 5.3 ±1.5 7.6 ±1.7
中西医组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西医对照组间均无明显差别,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足口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臀、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约一周左右,但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5,6]。近几年来其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有增高趋势,中医药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于“温病”范畴[7]。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多位于在肺、脾、心三脏。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如果毒邪没有及时祛除,耗伤气阴,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邪毒炽盛,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象。
本研究随机分组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西医组的患儿比西医组的患儿,体温降到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症状完全消失时间都有明显缩短,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治疗手足口患儿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有确切效果,能明显缩短病程。在本研究中,中西医组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西医组间均无明显差别,可能是对于轻症手足口患儿,最后结局大多恢复良好,而对于是否加用中医药治疗对患儿预后影响意义不大,两组间只是疗程和症状消失时间长短的差别问题。另外,在临床治疗安全性方面,本研究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提示两组临床治疗是安全的。
总之,对于普通型手足口病,单纯的西医对症治疗不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加用中医药治疗能明显缩短体温降到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住院总时间,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对于重症患者,加用中医药干预治疗是否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还不十分明确,该课题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重点。
[1]Rweyemamu M,Roeder P,MacKay D,et al.Planning for the progressive control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worldwide[J].Transbound Emerg Dis,2008,55(1):73-87.
[2]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8,6(2):122.
[3]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S].2009-4-1.
[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
[5]Komatsu H,Shimizu Y,Takeuchi Y,et al.Outbreak of severe neurologic involvement associated with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J].Pediatr Neurol,1999,20(1):17-23.
[6]Ho M,Chen ER,Hsu KH,et al.An epidemic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an.Taiwan Enterovirus Epidemic Working Group[J].N Engl J Med,1999,341(13):929-935.
[7]张凡.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施治[J].四川中医,2004,22(1):15-17.
(本文编辑:钮丽霞)
R272.5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2.05.019
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0907001-1、200907001-3)
530021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李华东、周海兰、韩晓群、吴霜、朱清静)
李华东(1981-),硕士,医师。研究方向:慢性乙型肝炎治疗。E-mail:lhd198127@163.com
朱清静(1965-),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E-mail:zhuqingj@163.com
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