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喜梅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新闻是我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主渠道,不仅是现实的社会构建的产物,还影响着公众的社会认知,塑造着他们的认知结构和意识形态。为此,我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一再强调对学生新闻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也对学生的新闻英语综合能力做了相应的要求。然而,在我国虽然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了报刊阅读课,却没有给予其应有的重视,致使该课程成了传统的词汇语法课,完全忽视了新闻语言本身的功能和意义,学习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认为情态表示了说话人的视角及其对断言有效性以及对建议对错的态度,是介于是否两极之间的程度,其功能是“识解是否之间的不确定区域”,是说话者融入语篇的方式,也是人际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靠形式来实现。情态可以由词汇语法层的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如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语、评价性词汇及情态隐喻等,其中情态动词是最为基本和原始的情态表现手法,也是本研究的重点。韩礼德在划分情态动词类型时还给每种情态动词赋予了情态量值。
情态量值被看作是社会人际关系的镜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里,情态动词被看作主观隐性的情态手段,具有高、中、低三个值。对不同量值情态动词的选择往往表示了说话人对命题或建议不同程度的观点和态度。情态值越高,发话人对于命题所持的态度就越肯定,相反情态值越低,说话的语气就越不肯定。(见表1)
表1 情态动词的情态量值和取向
近些年随着语料库的出现,人们更多关注借助语料库研究情态手段,将情态手段与不同的语域结合,大大推动了情态研究的发展。在国内,李战子、杨信彰等人将情态与学术、法律等语篇结合,并进行了细致分析。还有许多学者对新闻语篇中的情态表达和情态取向进行了分析,而利用语料库对情态量值进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为尽量保证所选语料的客观性、有效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分别从在国内外极具权威并有广泛读者群的《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 (英文版)中选取了10个语篇作为参照对象。同时,在选取语料时本文还遵循以下标准:都是对同一事件的同期报道;都是头版硬新闻;为了保证语料的均衡性,每个新闻语篇的单词数都控制在500字左右,使二者的总单词数相差不大。语料分析中主要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和word文档中的“查找、替换”工具对所选样本中的情态动词进行了分类检索,并对它们的分布情况及使用特点和人际意义建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为便于分析,作者首先搜索和统计了所选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次数和频率,然后按照情态动词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排列,并按照量值和情态动词出现的位置两个参照项进行了统计。(见表2、表3、表4)
表2 情态动词在《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分布表
表3 情态量值
表4 情态动词出现位置
表1显示,情态动词在两份报纸中出现的次数都很少,所选《中国日报》语料中5 000个单词中有88个情态动词,《纽约时报》中有74个,分别只占总词数的1.76%和1.48%。由于所选语料均为新闻报道,其语旨是媒体向公众报导客观事件、传递真实信息,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报道信息的真实性,报道者会尽量避免使用表达观点或态度的情态动词。因此,情态动词在两份报纸中出现甚少这一事实符合新闻报导这一特殊语体的语旨要求,并不出乎意料。
表2显示,在两份报纸中,中值情态动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高值情态动词和低值情态动词。原因在于新闻报道虽然是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但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报道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新闻报道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客观,报道者在对客观事件进行报道时,为间接表达出自己及其所代表的权力机构的态度或观点,往往会使用具有不确定性意义的中值情态动词 (would和will)来表达观点,既可以有效地传达其所代表的权力机构的观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接受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又可以进行自我保护,削弱自己的责任。
表3显示,在两份报纸中,情态动词多出现在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中,分别占总次数的97.73%和90.54%。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表达观点或态度的情态动词不能经常出现在语篇中,说话者会将多数情态动词应用在引语中。表面上看,说话者通过引语表达的是当事人的直接观点,但是引用谁的话或引用哪句话都是由说话者而定。说话者在引用别人的话语时,一方面增加了报道的立体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转嫁了消息的来源,既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也削弱了自己在报道中的责任,特别是间接引语的使用。正如费尔克拉夫 (Fairclough)所指出的,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从而模糊转述者话语和被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用转述者的声音淹没被转述者的声音,目的是把官方的观点转化为大众语言,以便这些观点能被公众广泛而自然地理解和接受以满足政治新闻交际功能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2006年10月4日的头版头条新闻为例。两则新闻分别是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对朝鲜宣布将进行核试验之后的第一官方反应。两则新闻报道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数量和出现位置上都基本相同。《中国日报》使用了5个情态动词,其中有2个will,3个would。2个will都出现在直接引语中,3个would都出现在间接引语中。《纽约时报》也使用了5个情态动词,其中有2个could,3个would,5个情态动词都出现在间接引语中。然而,对单个情态动词使用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情态动词指向的情态责任承担者不同:《中国日报》5个情态动词的情态责任承担者都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纽约时报》5个情态动词的情态责任承担者都是“北朝鲜”。对同一国家的不同称呼,暗示了说话者及其代表的官方对该主体的不同态度。第二,传递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推测和意愿功能的声音来源不同:《中国日报》的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推测和意愿功能通过单一的情态主体传递出来的,加强了新闻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暗示报道者对还未发生的事件的不确定性。《纽约时报》的5个情态动词的情态责任承担者虽都是单一主体北朝鲜,但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推测和意愿功能却是通过情态责任承担者及其以外的美国和“南朝鲜”等多种声音传递出来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对还未发生的朝鲜核试验的渲染,加强了对核试验有可能导致的破坏性的猜测,无形中将说话者所代表的官方的意识形态强加给了读者。第三,情态动词出现的环境成分不同:《中国日报》是为了反对美国的敌对政策和威胁、在绝对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努力实现无核化;而《纽约时报》是核试验导致的破坏。
对英语政治新闻报道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的具体分析,阐明了情态动词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情态配置特点及其在英语新闻语篇人际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不仅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观,也为读者更好地分析新闻报道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
[1]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士昌.情态值——社会人际关系的镜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17 ~124.
[3]杨雪燕.社论英语的文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67 ~373.
[4]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53.
[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M].London:Arnold,2004.
[6]Fa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Blackwell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