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以新升本院校的学生为例

2012-01-02 06:19衡书鹏
关键词:独生子女机遇分量

衡书鹏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一、引 言

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对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个体适应、人际关系、自尊、自我价值感以及主观幸福感等都有显著相关。[1][2][3][4]

心理控制源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他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发生主要由对这一行为能否受到强化的期望,以及这一强化对个体的价值决定的。基于这一观点,罗特将心理控制感分为内控和外控两种类型,当主体知觉到其行为之后的强化不完全由其行为决定时,他一般就会将其知觉为运气、机遇、命运的结果或受权威者控制,或是由于环境极其复杂而不可预知。我们称这种认识为“外控”观念。若个体认为事件的结果是由其自身的行为或特点所决定,则称此观念为“内控”。[5]

心理控制源被很多学者看作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点,它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必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6]作为新升本院校的大学生有其独特的人格和心理特点,本研究将从新升本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出发,对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掌握他们的心理控制源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平顶山学院等新升本院校抽取421名在校大学生。

2.研究工具。采用莱文森 (Levenson)编制的IPC量表,即内控、有势力他人及机遇量表,对心理控制源进行测量。[7]我国著名学者陈仲庚已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研究表明该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0,并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8]

3.数据处理。主要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结果的总体状况。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总体状况,我们分析了调查对象在心理控制源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并与美国大学生常模进行了对比。(见表1)可以看出,从被试平均分的分布看,内控性量表的平均分最高,有势力的他人次之,机遇最低。与常模相比,中国大学生在内控性量表上的得分极其显著低于常模,有势力的他人显著高于常模,机遇量表得分和常模无显著差异。

表1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结果的总体状况

2.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结果的性别差异。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各维度上的差异情况,可知:男女生在内控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分量表上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结果上的差异

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家庭氛围差异。分析来自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各维度上的差异情况,可知:来自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在机遇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有势力的他人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内控性分量表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在各个分量表上,来自和睦安宁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内控性平均分最高,在有势力的他人分量表上得分最低。(见表3)

表3 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结果上的差异

4.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独生子女背景差异。分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各个维度得分上的差异情况,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机遇分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有势力的他人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控性分量表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见表4)

5.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教养方式差异。分析来自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各维度上的差异情况,可以看出:来自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在机遇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有势力的他人分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内控性分量表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见表5)

表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结果上的差异

表5 不同教养方式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结果上的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心理控制源总体状况结果表明,被试在内控性量表的得分最高,有势力的他人次之,机遇最低。这一结果可能与被试者都是大学生有关,绝大部分大学生相信事件的结果是由其自身的行为或特点所决定的,即通过自我的内在控制和努力,可以决定事情的结果。被试在内控性量表的得分最高这一结果与陈仲庚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正如他所分析的,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大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都是勤奋努力且有一定能力的青年。他们对社会生活尚涉足不深,经验相对缺乏,都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欲求的目标,而对权威或机遇的知觉较之对个人能力的知觉弱一些。[8]有势力的他人得分高于机遇这一点则与陈仲庚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被试所处的年代有关,有势力的他人代表的是掌握社会重要资源的群体,如果和他们有密切的关系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就等于拥有了机遇,在一定程度上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关系就是机遇,没有关系,机遇无从谈起。

与常模相比较的结果说明,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社会关系和机遇控制事件的结果,美国大学生则更相信事件的结果是由其自身的行为或特点所决定的。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社会现实有关。中国长期以来就被看作是一个关系社会,和有势力的他人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的成就和命运,这也是目前社会普遍流行“官二代”、“富二代”和“垄二代”等说法的原因。在美国社会中,普遍认为通过个人的努力,人人皆可成功,他们信赖个人能力,自身的行为或特点可以决定事件的走向。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各维度上的差异情况说明,相对于女生,在面对事件时,男生对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更加自信,认为通过自我的内在控制和努力,可以决定事情的结果;而女生可能更相信命运,因此,男生普遍为内控定向。在其他两个方面,由于受共同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基本持相同观点。

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各维度上的差异情况说明,家庭氛围对个体应对生活事件自信心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使个体有更多的家庭温暖和安全感,也使个体认为自己对事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而不会受强权的影响,因此,倾向于内控;而争吵冲突、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会使个体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同时缺少家庭的温暖,对生活事件缺少控制的信心,因此,倾向于依赖于父母的权威。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各维度上的差异原因较为相似,都是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独生子女生活在备受关注的家庭中,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受到更多的关爱。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但同时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性格特点使独生子女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一切。别人无权干涉自己,也不需要依赖有势力的他人来应对事件这使他们有更多的内控倾向;而非独生子女成长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受到的关注较少,遇到事情可以与兄弟姐妹一起商讨解决,但同时也不能过于自我中心。这在一定程度形成了他们遇事先找他人商量的处事方法,形成了行为受权威者控制的倾向。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影响因素做一个简单总结:文化和社会因素从宏观方面使我国大学生形成了较为外控定向的整体特点,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的差异则从微观方面使我们看到了同一文化、社会背景下个体在心理控制源上的差异,这一现象再次证明了心理控制源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1]曹科岩,曾亚纯.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5~197.

[2]赵国秋,孙建胜,王义强,等.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70~372.

[3]魏昌武,陈永进,陈和平.自尊与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49~50.

[4]龚艺华.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31):32 ~34.

[5]Rotter J.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y Monographs,1966,80(1):1 ~2.

[6]郭庆科.心理控制源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9,(4):5 ~9.

[7]Levenson,H,Multidimensional Locus of Control in Psychiatric Patient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3,41,397~404.

[8]肖莉,陈仲庚.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结构及量表的初步分析[J].应用心理学,1989,(2):22~27.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机遇分量
帽子的分量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分量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