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国古代社会,每一个朝代的命运都与民意密切相关,或者是重视民意、顺应民意,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对民意的运用上留下了宝贵经验;或者是严重违背民意、压制民意,不自觉地推动改朝换代,在对民意的运用上留下了沉重教训。中国共产党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古代统治者运用民意的实践进行科学的批判、改造和吸收,使之实现现代性转换,焕发出新的活力:汲取重民思想中的积极观点,以民意为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仆主”关系;借鉴民意收集制度建设经验,构建顺畅的民意收集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始终注重民意采纳,不断扩展民意采纳范围,跳出古代统治者无法克服的历史周期率。
〔关键词〕 古代统治者,民意运用,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111-04
自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起,至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现代社会止,我国先后经历了多个朝代,其中每一个朝代的命运都与民意密切相关,或者是重视民意、顺应民意,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对民意的运用上留下了宝贵经验;或者是严重违背民意、压制民意,不自觉地推动改朝换代,在对民意的运用上留下了沉重教训。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的执政者,从执掌政权的角度讲,一方面应积极地继承古代统治者对民意运用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并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赋予其新的形式,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要汲取古代统治者运用民意的教训,并从中得出历史启示,以实现长期执政。
一、汲取重民思想中的积极内容,以民意为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思想上如何把握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左右着执政者民意运用的范围、程度和效果。我国古代统治者重民思想的经验和局限,对我党民意运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运用源于对人民价值的认识,即重民思想,又称民本思想。重民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萌生了重民意识。重民思想作为我国古代社会重要的政治学说与治国理念、准则,在历朝历代的统治中都有所体现,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经过数千年的丰富与发展,我国古代的重民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也博大精深,其中主要观点有:
民为邦本。民为邦本出自于《尚书·五子之歌》一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太平。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提出了民为邦本的观点,为正确处理人民、国家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君主统治的维护有指导作用。
民贵君轻。民贵君轻的观点由具有“亚圣”之称的孟子正式提出,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一书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人民、国家和君主按照尊贵排序,人民居首,国家居中,君主居尾。民贵君轻思想肯定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为统治者提供了价值标准,也为人民评判统治者的优劣提供了参照标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与民的关系从尊贵的角度看是民贵君轻,从依存的角度看,则可以把民与君分别比喻成“水”和“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可以拥护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君主的上下台是由人民决定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当然,古代统治者是从民意的工具性价值角度出发运用民意的,他们运用民意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把它看作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和手段,重民、爱民、利民都是为了治民。老子所言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目的是为了实现“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亦即使百姓的心思混混沌沌,像无知无欲的婴儿一样,以便于统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重民思想,作为道德戒律劝告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在经济上要富民,在政治上要推行德治、仁政,这对君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它的本质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以实现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为出发点和归宿。从价值取向上讲,重民思想是“君本位”、“官本位”,不是“民本位”。重民思想对古代统治者来说,是一种警告,更是一种“权术”。古代统治者之所以把民意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来运用,是因为古代统治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这决定了古代统治者不可能始终代表民意和重视民意运用,当其严重背离民意、践踏民意时,人民群众也将会起来反抗,推翻统治者的统治,实现改朝换代。
古代统治者重民思想的经验和局限,对我党民意运用的启示是:要以民意为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党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地表明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特殊的私利,党不像古代统治者那样,把人民群众看作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1 〕 (P218 )党和古代统治者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对待民意的态度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古代重民思想进行科学的批判、改造和吸收,使之实现现代性转换,焕发出新的活力,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正是这种转换的体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容博大精深,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是民意运用的思想前提。但是,当前党的一些领导干部,缺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在实践中不是坚持“民本位”,而是坚持“官本位”,在民意运用上产生了思想障碍,这要求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促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形成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仆主”关系。具体而言,从权力的角度讲,要牢固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作为权力的直接行使者,要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从价值的角度讲,人民群众是价值的主体,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价值关系,党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党的总体价值和党员的个体价值在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以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这要求领导干部的“眼睛”不仅向“上”,更要向“下”,时刻关注民意,重视民意运用。从利益的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占有者和享有者。党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不能与民争利,而应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借鉴民意收集制度建设经验,构建顺畅的民意收集网络
民意收集是民意运用流程中的第一步,民意收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意运用效果。在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风、民俗和民情,建立了一些民意收集制度,使下情上达,以便于制定政策,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采风制。采风指君王派专人负责采集四方的风俗民情,收集各地民歌、民谣。作为一种制度,采风制正式形成于西周时期。周王室设有级别不同的采诗官,主管全国采诗工作的官员称为太师,各诸侯国负责采诗官吏称为“行人”。采风内容包括民情的多个方面,有描写老百姓生活困苦和对统治者的剥削、压迫愤怒的,有反映老百姓对战争的厌恶的。采诗官把收集上来的诗歌进行整理,然后上报。上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逐级上报,二是把采集的诗歌献给太师,由太师负责谱成曲子,唱给周王听。级别比较高的官员也可以在面见周王时,向周王直接陈述。采风制作为我国古代的社会调查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影响,有利于统治者通过了解民风、民情,发现社会矛盾,从而采取措施缓和、化解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采风制独特的价值使其在后来历朝历代得到了保持和发展。
巡视制。巡视制指由君主和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开或秘密地巡察地方,了解民风、民情,监察官员。君主亲巡称巡守,检察官巡查称巡抚。巡视制度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民意收集的主要渠道。
谏诤制。谏诤制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臣子表达民意、为民请命的重要方式。谏诤制的实行,对君主的权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有利于君主广开言路,耳听八方;有利于密切君臣关系。尤其是盛唐时期,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名留青史,实现了治国安邦。
登闻鼓制。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大鼓,“挝登闻鼓”是我国古代社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般认为,登闻鼓出现于晋代,南北朝时期得以延续。在唐宋时期建立了专门的登闻鼓机构,制定了登闻鼓制度,使登闻鼓制度走向成熟,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传承和进一步发展。登闻鼓机构设置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下情。通过登闻鼓进状的以民间普通百姓为主,也有一些官员及其家属。登闻鼓制开辟了一条政府联系民间社会、收集民意的渠道,也是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最后的渠道,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调整政策,澄清吏治。
在我国古代社会,统治者虽然建立了专门的民意收集制度,但由于人民群众缺乏民意表达的权利和意识,民意表达的任务主要由官员承担,由官员为民请命,这也决定了在民意收集过程中,人民群众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自上而下的采风制、巡视制等虽然对官员收集民意的频率有所规定,但毕竟是统治者内部少数人的行为,缺乏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民意收集只能是对少部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有所反映,不可能收集到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呼声。实际上民意收集所涉及的“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指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而是统治阶级的内部成员,民意收集的范围比较狭窄。与此相适应,民意收集的内容也不丰富,它主要围绕官员的政绩展开,用来观政,即是否危害到君主的权威,民意收集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距离比较远,难以反映出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要求和心愿。
我国古代统治者民意收集的经验与局限,对我党民意运用的启示是:构建顺畅的民意收集渠道网络。新中国社会状况的复杂程度是古代社会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分化,新的利益群体不断形成,不同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增多,党群、干群的利益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摩擦,同质性社会向差异性社会转变,统筹各个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对民意收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构建顺畅的民意收集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首先,民意收集渠道要具有多样性。这要求一方面打通现有民意收集渠道的阻塞,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应根据新时期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开拓新的民意收集渠道,尤其是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日益加深,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其次,民意收集网络要具有层次性。目前我国社会群体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同一个社会群体里成员的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年龄跨度比较大,文化素质有差异,在构建民意收集网络时,既要注意到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到同一个社会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差异,使民意收集网络形成一定的层次性,确保各个个体的利益诉求都能得到收集。再次,民意收集网络要具有系统性。多样化、多层次的民意收集网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从而发挥出“1+1>2”的整体功能。
三、始终注重民意采纳,不断扩展民意采纳范围
民意采纳是民意运用整个流程中至为关键的一步,民意采纳的范围和程度,决定着民意运用的最终效果,直接影响着民心向背。
我国古代统治者民意采纳的经验突出表现为以民意考核官员政绩。以民意考核官员政绩最早可追溯到汉魏时期的乡议选士制度,后来民意渐渐发展成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其对官员仕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庸官、贪官遭贬。如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遇到了大旱灾,人民群众穷困潦倒,朝不保夕。朱熹受命前往浙东视察灾伤情况,到那里后“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晦庵集》),以微服私访的方式了解民情,到了“访民隐,至废寝食”的地步。在他查明贪官污吏的劣迹后,先后奏劾衢州守臣李峄荒政,知江山县王执中失职,监护部赡军酒库成忠郎张大声谎报旱情,绍兴府指使保义郎密克勤偷盗赈济的官米等,最终这些庸官、贪官受到了惩罚。二是清官、能官得以升官。如嘉祐年间,知河清县王元规任期将满,县内僧道、进士等联名奏举,请朝廷将他留任。京西转运司考察王元规政绩时采集到有关他的歌谣并向宋仁宗汇报:“军民歌咏有‘十奇’:一奇民吏不识知县儿,二奇塌却曹司旧肚皮,三奇买物价例不相亏,四奇处断明白尽无私,五奇街里不见凶顽儿,六奇蝗虫不入境内飞,七奇不敢赌钱怕官知,八奇不仁不孝不敢为,九奇乡村不被公人欺,十奇百姓纳税不勾追。” 〔2 〕 (P74 )宋仁宗听完后令审官院记下他的名字,后来王元规被派遣知滑州,负责治理黄河。三是“冤官“得保。北宋真宗时期,刘随在距离朝廷遥远的西部地区永康任军判官,他在当地兴利除弊,注重教化,率领人民群众设防拦江、开山通井,安抚孤老、明辨冤屈等,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称之为“刘父”。但后来由于拒绝上级请托,被诬陷离职。当本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到永康察访民风、民情时,数千名群众拦马质问,“我刘父何处去也”、“还我刘父”。宋真宗知道这个情况后,为刘随洗清了冤屈,刘随得以官复原职。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在民意采纳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局限:一是民意采纳缺乏制度约束,古代统治者民意采纳的自觉性差、随意性强,民意采纳的范围和程度往往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认识和素质,明智的统治者在作决定或官员任免时比较注重采纳民意,而昏庸的统治者往往无视民意,独断专行。二是古代统治者难以持久地注重民意采纳。大多数朝代都是在前期或者中前期比较注重民意采纳,而在中后期则忽视、无视其至践踏民意,不能自始至终地重视民意采纳,最终重蹈覆辙。
我国古代统治者民意采纳的经验与局限,对我党民意运用的启示是:始终注重民意采纳,不断扩展民意采纳范围。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过程中,保持党的长期执政是前提,这要求党从古代统治者民意采纳的经验与教训中汲取智慧,以跳出古代统治者无法克服的历史周期率。历史周期率是黄炎培在1946年7月4日与毛泽东进行“窑洞对”时提出来的。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多数演为少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屈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3 〕 (P156-157 )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论是对我国统治者统治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我国政权不段更替原因的追问,同时也是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经常思考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当即胸有成竹地回答已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法,就是民主。民主内容广泛,尊重民意,注重民意采纳是其应有之义。党执政地位的取得,为实现和扩大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实现民主的程度不够,在实践中对民意的采纳不够,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执政挑战和考验,党应始终注重民意采纳,既要建立健全民意采纳的制度机制,实现民意采纳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增强民意采纳的约束性,减少民意采纳的随意性;又要不断扩展民意采纳的范围,把民意运用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中,以民意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促进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善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为党的长期执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南.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