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体现世界性,这是与其他民族价值观比较、借鉴并获得发展的根据和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体现民族性,坚持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体现阶级性,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世界性,民族性,阶级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025-03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充分利用国际有利条件,把对内发展与对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当代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具有全球视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 体现民族性和阶级性。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体现世界性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走向,因而也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揭示和概括。因此,只有将整个人类文明积淀的优秀价值准则结合进去,才能吸引和召唤更广泛的人们去遵循和坚守。与此同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世界性,才具有与其他民族的价值观比较、借鉴并获得发展的根据和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世界性,是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普遍化或普遍社会交往实践的历史性进程的产物和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交往普遍化或“普遍交往”推动“地域性的存在”朝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发展 〔1 〕 (P86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热议的全球化过程。纵观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科技全球化如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等带动整个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全球化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内在地、紧密地联成一体,形成了全球分工、全球协作、全球贸易、全球通讯等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从而使人类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作为整体来生存、活动和发展,真正开始以共时态意义上的类主体身份来面对自然、整合社会和正视自身。在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人类”主体充分获得了它的现实规定性。全球问题也以最有力的方式促成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全球问题将人类的命运置于共同的境地,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人们之间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人类共同命运的这种实存性质,说明了人类共同利益已成为一种客观现实。人类在价值观上有了更多的共性和认同。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时,要站在人类视角上,体现人类的普遍利益。
思想文化建设向来备受世界各国追求真善美的民族的重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或者说都有自己的国家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充分吸收人类社会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社会和谐理念、共同富裕目标自始至终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而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伦理道德规范又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提倡和共同信守的基本准则,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着眼于当代世界的发展,面向世界,勇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体现民族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变得越来越频繁。“全球化把我们推入激烈的价值冲突中”〔2 〕 (P181 )。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既要坚持本民族价值观的独特性,又要在人类文化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中提炼人类文化的一般性,把民族性与全球性协调统一起来。全球性文化交汇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在有效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坚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全球性的文化对话中,运用世界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播我们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