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作者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教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证明,该理论对学生掌握健美操的技能、促进学生运动参与、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体育教学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高校公共体育课 健美操教学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概述。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由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尤·康·巴班斯基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师在普通学校中消灭大面积的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并在实际应用中坚决灵活地施行,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标准和五个方法。两个标准:其一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其二是时间标准即师生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五个方法: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教学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
1.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与高校公共体育课健美操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本科教学总学时大幅度下降,体育必修课总学时相应减少。[2]然而,健美操的教学内容日渐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健康活力操、校园青春操、拉丁健美操、搏击操等,从而使教学内容的膨胀与有限学时的矛盾越加尖锐,如何在比较少的时间内,科学、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成为摆在很多专家和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辩证系统的整体观点看待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目标、内容、方法、形式)优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了教学效果。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至我国。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一理论,仍然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对当前公共体育健美操课教学仍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我们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我依据高校公共体育课学时相应减少的实际,融合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遵循认识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结合健美操的教学和本院学生的特点,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运用到健美操教学中,以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健美操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飞速发展的大众体育需求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根据实验需要,从我院2010级公共体育课学生中2个班各随机抽取30人为实验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取本研究所需要的实验数据,制定调查问卷。为确保测试指标的有效性,请10位体育理论、健美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检验,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补充修改。信度采取了分半信度法检验,经过统计处理,信度系数R=0.89,可信度较高。
2.2.2实验法
2.2.2.1实验分组及无差异检验
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对实验对象划分,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实验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素质测试,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研究对象在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具有均衡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基础相同。
2.2.2.2公共体育健美操课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施方案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认知、掌握、提高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阶段,(6次课计12学时)健美操基本步伐组合学习。
教学目标: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及各种步伐的组合方式;了解健美操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及健身价值。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踏步、走步、交叉步、“V”字步、并步,头颈、肩胸伸展开合跳、弹踢腿跳、弓步跳、大踢腿、后踢腿跑、吸腿跳;次要内容包括健美操的概念、特点、发展史、作用。教学方法:以程序教学法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法。
教学组织形式:将班级、小组及个人教学相结合。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随堂考查。
第二阶段:掌握阶段,(6次课计12学时)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组合。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成套健身健美操成套动作组合;了解健美操基本步伐与成套动作组合方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成套动作的组合规律。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健身健美操套路;次要内容包括柔韧素质练习,腰腹素质练习。
教学方法:以微格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
教学组织形式:将班级、小组及个人教学相结合。
教学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进行评分。
第三阶段:提高阶段,(6次课计12学时)较复杂的成套健身健美操。
教学目标:掌握较复杂的成套动作组合;创编练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创编健美操单个基本步伐及步伐组合动作的能力;了解健身健美操的创编理论与方法。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校园青春活力操的动作组合;创编健身健美操练习及健身健美操的创编理论和方法。
教学方法:以学导式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小组及个人教学相结合。
教学评价:(1)成套动作考查。(2)理论试卷考试。(3)创编实践评价。
2.2.3数理统计法
本实验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0.0的方法统计处理。
3.实验效果与分析
3.1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中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影响
巴班斯基认为,任何研究都应当有明确而具体的标准,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根据这些标准评价提出的整套措施或者一定的教学法的优化程度。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时间和效果为评价标准。实验结果(表1)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验组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
分析其原因为,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使得在教学的每个阶段,教学目标都较为具体明确;教学内容划分出了主次,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的、本质的教学内容的把握,减轻了学生负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形式。
例如,在教学的第一阶段以程序教学法为主,将教学目标和完整教学过程分成若干小步,学生对每个小步子的学习和及时评价反馈,逐步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伐。最后,实现掌握整个健美操基本动作的最终目标。在教学的第二阶段,以微格教学法为主,把一个复杂的动作组合分为若干个基本动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心理负担,从而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易于突出和掌握。在授课时能集“看”“听”“教”“练”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技术的形成和改进。在教学的第三阶段,以“学导式”教学法为主,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综合教法,符合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基本规律。教师的引导、提问、讲解示范、练习中的指导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理解动作原理和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理解,在同样的时间内,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质量。
3.2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中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身体素质达标水平普遍提高,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分析其原因为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不同使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身体素质水平明显不同。实验班学生,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重点突出,采用了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学生在课上和课下主动练习的热情较大,相应地自我锻炼时间较多。因此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且效果显著。说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能使学生把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尝试和体验,使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促进了身体健康。
3.3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中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两个班对自我心理的变化自述(表3)调查,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都优于对照班,说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原因为,在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上,新的评价方法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为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过去常常会因为基础水平较差仍然不能获得及格的成绩,但现在会因为有较大的进步获得更好的成绩,得到了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外坚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并养成习惯。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控制感和自我控制得到了发展,不良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压抑感得到了释放,更多体验了愉快感、满足感,会使人感觉更加自信,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4.结语
(1)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健美操技术技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在公共体育课健美操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优效性。(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公共体育课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3)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应注重掌握教学活动的全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注重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前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邓跃宁.构建学习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苏]巴班斯基.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7-157.
[4]刘志红,王淑英.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教学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5]毛俐亚.优化体育院系健美操教学结构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9.
[6]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