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的意志品质,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没有信心,孩子就无法健康成长。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自信心是在一岁半到三岁时开始形成的。根据他的理论,儿童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信心,克服羞怯和疑虑。如果这一任务完成得好,孩子就会成长为自信、果断、性格开朗、富有活力的人。自信心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阶段正是孩子自信心开始建立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一、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强的幼儿在平时的集体教育活动中能积极动脑、大胆探索,举手发言,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但有些幼儿由于缺乏自信心往往不敢表现自己。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对症下药,对能力弱、年龄小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得到老师和伙伴们的肯定后,使他们认识到:“我也行!”再阶梯性地培养,使他们认识到“我也能!”从而达到培养其自信心的目的;对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一些“跳一跳,摘桃子”的问题,让他们更有兴趣,体会到大胆发言是一件快乐的事,达到进一步发展其自信心的目的。其次,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表演,肢体表演比口语表达更能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有了自信心就能积极、愉快地面对每件事。
有位教育家说:“赏识带来愉快,愉快激发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幼儿园的孩子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常常会以成人的评价认识自己、衡量自己,他们更需要成人的肯定,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在成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也不要轻易放过,学会肯定孩子,用欣赏、信任、期待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给孩子以鼓励和力量,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二、在实践中创造锻炼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孩子总喜欢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如,一些孩子在家从没有做过家务,却争做值日生。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应想办法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可以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抹布,初次体验擦桌子的乐趣,让他们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手绢、整理图书、收拾玩具等。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能增强信心。教师尤其要留心孩子的“第一次”尝试,这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将是良好的起步。教师应重视为幼儿创造有助于形成自信的环境,充分尊重每个孩子,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喜爱。对于能力较差、胆子较小、不善于表现的孩子,切不可说 “你真笨!”等刺激性语言,要多一份关心、爱心和耐心,对他们充满信心,逐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心。部分胆子大、外向的孩子往往会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有时还会做错事情,老师不可随意指责、批评,而应注意方式方法,抓住他们的某些特长和闪光点激励和引导,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三、巧用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谈到孩子的心理特点时指出:“小孩子喜欢成功。”“小孩子喜欢称赞。”如孩子喜欢拿着自己的“作品”给长辈看,希望得到夸赞,教师应利用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适当赞赏,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鼓励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因为孩子正是在经历错误与失败的过程中学习的。所以,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要给予肯定和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过失。千万不要总盯着孩子做得不好或不足的地方挑毛病。如果对孩子否定过多、指责过多,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的发展或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要求孩子时不要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因为孩子的发展速度存在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要多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不要只关心结果,而要重视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即使孩子暂时没有取得某件事的成功,也要对他们的努力及时给予鼓励,使孩子感到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取得成功,从而树立自信。
四、从成功的喜悦中让幼儿获得自信心
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我认为,教师要尽可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自信本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孩子的自信心是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自我估计、自我认识。孩子从某件事后感到成功,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深化为“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就随之产生。孩子在每一次“成功”的激励下,其自信心可以得到巩固和加强。
当然,这里的“成功”是相对于孩子来说的,它可能是幼儿园里一次游戏的获胜,一次课堂提问时得到的表扬,也可能是一次拍球比赛中的获胜,还可能是向老师展示了自己的美术作品……这些“成功”对成人来说微不足道,对孩子来说却很重要,可以使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和别的同学一样好”,从而树立自信。
“成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作为教育观念时,它主张人人可以成功,成功是多方面的,把培养孩子的内部动力机作为目标。作为教育方法时,它强调从“外压式”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内调式”的自我教育。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心,调动积极性,最终形成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
五、家园共育,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家园配合教育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环节。交流使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活动情况,家长随时知道幼儿在学校的“一日生活”情况,便于家园共同培养、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尤其重要的是老师可以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方法,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班这学期新来了一名幼儿,刚入园时她怯生生的,从不主动与人交流,我请她回答问题,她声音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她母亲联系,共同商量教育方法。首先,从幼儿生活自理方面做起,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其次,我在集体活动中对她多引导、多鼓励。在家时,家长鼓励她把学到的知识讲出来。每获得一次成功,她都会增加一份自信。一段时间后,她有了明显进步,并且能主动要求讲自编的故事,主动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
自信心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要真正实现这种教育的价值,就必须从孩子生活的具体问题出发,让他们在具体生活中体验自己的感受和变化。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孩子为主体,通过多种途经,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加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使孩子在自信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树立自信的观念,从而克服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