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及其定位

2012-01-01 00:00:00高小爱
考试周刊 2012年1期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课改后高校体育教师角色转变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新课改后高校体育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旨在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课程 高校体育教师 角色转换 定位
  
  1.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这段表述对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教师要成为观察者;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2.新课改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2]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团体里,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处于某一位置,或分担一份责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领导、教师、学生各有其不同的身份与责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体育教师承担着在学校中专门从事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学生。转换角色是一个重大挑战,它不仅需要体育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的决心和勇气,还要有重建与这一角色相匹配的教学技能的智慧和毅力。
  2.1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选择者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工具,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3]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本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各高校的实际,应以“选”为主,以“编”为辅,保证优秀教材进课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并根据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编写优势与特色明显的高质量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课程的教材,弥补特色教材的空白。与此同时,加快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研制与开发。高校体育教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相关知识的完整探究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的能力。
  2.2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教授学生锻炼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实现教学互动、优势互补[4]。体育教师要由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就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互动转变,等等。相应地,他就应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倾听、沟通和合作互动的技能,使课堂活起来的组织管理技能,等等。
  2.3教育教学过程的引导、合作者和促进者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5]。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情意体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以平等人格与学生交往与交流,从体育教学过程的命令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以民主和平等的态度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局限性,积极观察和注意学生的自行练习,努力去看、听和感受学生的体会,积极与学生合作互动,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成为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6]
  2.4学生身心健康的调试者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追求。我国学生在体质心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耐力下降、肺活量水平低、近视率高、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意志力不坚强等。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学生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3.结语
  新课改后,高校体育教师应成为课程内容的开发者、选择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身心健康的调试者和全民健身的服务者。
  
  参考文献:
  [1]阳泽.新课程引发的控制问题[J].教育研究,2009.3.
  [2]从力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7.
  [3]黄继玲,李森.反思性实践:新课程情境中的教师形象[J].西南大学学报,2005.8.
  [4]王俊明.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及缓解措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5]杜军.创造型课堂教学中的十多十少[J].中国学校体育,2009.4.
  [6]卢元镇.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M].2002,(2).
  [7]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67-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