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课本上的材料和题目的呈现大都是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育的方法思考问题,用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模式是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构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双主体二元互补为原则,实现以学生爱学、会学、善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的主体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追求,主动获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主体参与”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操作行为,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他们的参与水平。
二、把学习数学具体生活化,增加实际体验
在数学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掬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就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更浓的学习兴趣,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学生进行表演,能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整理提供实际学习材料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不干巴巴地讲。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真实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答。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
2.相互交流,主动参与,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师生、生生要相互交流。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根据自学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以老师的角色谈自己的见解和疑点,并让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解答,相互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错或者不全面、不到位,教师就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对有错的回答矫正,对不全面的回答补充,对不到位的回答纠正。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3.精讲要点,掌握知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先让学生重点讲解,然后教师讲评,强调重点,构建知识网络,总结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让“爱”充满课堂,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理想课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4.做好小结,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处理得好的话,就能起到梳理概括、强化记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提炼升华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以完成学生“画成整圆”的心愿,使所学的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它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总结,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有针对性地播放教学示范片段,请学生用学过的理论评价,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最后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样学生很容易投入和参与,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三、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习“正反比例”时,可将两种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图的形式动态表示出来,这种动态效果对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有极大的帮助。现在不少教师在教学“分数”时特别钟情于多媒体的演示。因为对于“平均分”是分数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不管是三年级的认识分数或是五年级的认识分数,都可以用课件形象地演示出“单位1”,并用红色的虚线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动态的演示使我们不必多费力地讲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不再单纯地传递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思维,激发灵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