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行

2012-01-01 00:00:00刘翠兰
考试周刊 2012年1期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指出,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 高中语文学习 生活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某些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直接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根本上纠正不良学习方法和确立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有效措施。自主学习同样受学习习惯的制约,立足习惯,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生活习惯的点点滴滴,都会向学习习惯迁移。高中生的学习习惯怎样,与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密切联系。
  现在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很多家长平时只要求孩子成绩好,并不关注生活习惯的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越来越趋向于集中办学,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要面对生活自理、作息时间的变化、适应集体生活等难题,常常措手不及,这既影响了生活,更影响了学习。比如我校实行封闭管理,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学生中出现不打扫卫生、物品乱放、不叠被子、迟到、抽烟、不洗餐具、做事拖拉、翻越围墙到网吧上网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习。所以说,只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具体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规律生活才会有计划学习。
  经常看到学生有这样的现象:写作业时找不到作业本,上语文课拿出一本数学书,该交作业了才想起它还在家里,各种资料东放一张西放一张,因而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正准备读书,突然想起有事还没有做,于是放下书本就走;学校举行朗诵竞赛,心血来潮去练习,结果两三天就放弃了;看到同桌在做数学作业,自己也拿出数学书;听到后面的同学讨论一道物理题,自己也翻开物理书,猛然抬头看到黑板上写着:“明天交作文”,又开始琢磨该写点什么……这样,没有明确目标的推动,没有学习计划的调控,也就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二)生活中不怕困难,学习时才会坚持不懈。
  有媒体曾报道,有些中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误入歧途甚至轻生。这些现象充分反映这些学生面对困难时的脆弱心理,他们不能正确面对生活挫折,也难以应对学习中的困难。随着困难积累,形成不想学或无法学的状况。只要生活中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学习时就会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三)自觉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才会专心学习。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思想浮动较大,加之现在社会各种诱惑层出不穷,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导致思想不集中,以至于学习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只有自觉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才会集中精力专心学习。
  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许多,在这里我想强调高中语文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自主积累的习惯。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高中阶段,学生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这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一条极重要的途径。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1.随时积累。
  语文知识材料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发现,俯拾皆是。看电视、报刊和杂志,可以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等;与人聊天时,可以积累偶尔出现的熟语和歇后语等;回家路上,可以积累街头巷尾精妙的语言和对联等;逛街时,可以积累令人回味的广告词和标语等;旅游时,可以积累人文景观介绍等。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口袋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把你发现的觉得有用的东西记下来。生活中不缺少学习语文的材料,缺少的是发现材料的那双眼睛。
  2.摘抄积累。
  我们常常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语文,我们有大量的阅读机会,如果能将读过的文章中的精彩之处记录下来并熟读,为我所用,那我们虽不一定“读书破万卷”,但一定会“下笔如有神”。我在教学中常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积累本”,规定每天摘抄一个字音、一个成语,(字音、成语对自己是新增加的,有价值的)每星期摘抄不少于100字的自己认为优美的语段,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读书笔记。无论何时,有阅读就有摘抄,读到精彩之处就把“精彩”留下。长此以往,我们“厚积”了,才可以“薄发”。
  3.归纳积累。
  语文知识浩瀚如海,包罗万象,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知识系统地归纳学习,就会顾此失彼。因此,我们需要归纳广泛、琐碎的知识点,并从中找出规律,遇到问题时便可有计可施。我通常采取“列知识清单法”。比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每一课文言现象的归纳必不可少,我列出以下清单:①文言实词;②文言虚词;③通假字;④一词多义;⑤词类活用;⑥特殊句式,等等。再比如高三复习中,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等板块复习结束,必须对遇到的知识加以归纳,并积累经验找出规律,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4.错题积累。
  准备一本错题集也是积累的好方法。把在平时考试、测验、练习、作业中做错了的题目用记录或剪贴的方式积累起来,用红笔记下方法、出处和时间,反面写标准答案、做错的原因、后记。每学期整理一遍,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易犯错误之处,吸取“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5.作文积累。
  语文考试“成也作文,败也作文”,而考试作文是限时作文,又受考试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弄不好,很容易导致“文思塞车”。假如我们平时练笔多了,积累多了,就不会搜肠刮肚、望着天花板叹气了。因此,我们应多写多积累,并将平时写的书信、日记、周记、随感、作业作文、考试测验作文等积累下来,形成自己的“写作软件”,考试也就可以驾轻就熟了。再说,平时的写作大都是应情应景有感而发的,对考试作文有相当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二)自主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只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我认为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
  1.尊重思想自由,使学生敢想。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所谓阅读要有独立的见解,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学习的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的,也不是拘于教科书中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来的,是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习惯。
  如何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涉及的。只有思想上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要使学生敢想,老师就必须热情鼓励和细心呵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对他们不能有意或无意地哪怕是丁点儿的伤害。
  2.引导学生深层次读书,使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学生带着目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习的自主积极性会大大提升。教师要教学生在何处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怎样思考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即找准提问的切入点;请提问者说说自己提问的思考过程;以课文为例,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更直观更轻松地学。
  3.评读品读中,使学生有情感体验。
  我在评读品读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评品”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要想象画面,把“话变成画”,在脑海里再现画面,感情朗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越读越投入,越读越动情,激活了思维,陶冶了性情。
  最后用英国作家萨克雷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