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用爱去感召学生

2012-01-01 00:00:00王国
考试周刊 2012年1期


  摘 要: 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学工作成功的基石。教师要以诚挚的爱去对待学生,打动学生,感召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爱心教育 教学研究 感召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师既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和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否得体,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心理、学风,对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以真诚的爱心对待学生,要以诚挚的爱心打动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工作要以人为本,渗透人文思想,实施爱心教育。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是我们的信仰,人类唯一的信仰。”我班有个孩子受了风寒而输液,多日不能到校上课。我去他家(所带只有一包冰糖)看他,全家人十分高兴。乡里人那种憨厚,朴实的笑容使我难以忘记。不久,孩子返校上课,较以前相比,成绩不断上升,中考时,这个孩子没有辜负老师和家人的期望,考上了重点高中。我的举措虽微不足道,但对这个幼小的心灵来说,其作用不言而喻。他的家人也很感激,多次对我表示感谢,这就是关爱所带来的力量。只有关爱,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我深感自豪。和大师们相比,我对学生的关爱还远远不够,尽管这样,能够从此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区,素质教育要以人为先,以人为本。教师是儿童心灵世界的耕耘者,是耕耘儿童心灵世界的能手,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对学生的教育要以德为先。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汉景帝“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我们也要如此,从对学生的关爱做起,一丝不苟,耐心教诲,说服教育,使学生端正心态,静下心来学习。2004年秋季开学,我负责九年级语文教学,学生张某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爱说脏活,欺负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逃学逃课现象,在班级德育考核中多次被扣分。我便以挖掘“金子”的眼光寻找他的优点,了解到该生家庭关系复杂,父母相处不和,给孩子带来烦恼和不良影响。为此,我专访他家,和其父母交流谈心。在办公室中,留下了我和张某谈心的笑声。课堂上我鼓励该生勇敢地回答问题,培养他的自信心,以他的优点克服不足。在初中会考中,张某金榜题名,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法国大教育家雨果说过:笑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教师的脸色是一种语言,学生能从眼色的阴晴冷暖中读出教师的喜、怒、哀、乐,进而揣摩教师的心理。脸色本是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对教师来说,则不能“放任自流”,要讲修养。教师应以稳定、乐观的情绪影响学生,并时刻以充满热爱、和悦的笑容迎接学生“精细审视”的目光。一位素质高有经验的教师绝不把世俗的烦恼带给学生,更不会在学生面前动辄板起面孔。与之相反,那些和风细雨的教育却常常使学生心悦诚服。当然,教师也不应该无原则地迁就,他应该是热爱学生这一伟大情感的真诚流露。上学期期末将结束时,我任教班级先后有四名学生流失,我和班主任老师通过家访与家长和学生悉心长谈,有两人返校参加期末考试。诚然,教师要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化学生,热爱学生。在此基础上,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在情感上熏陶,以促使学生有预期的方向发展。
  “爱”是教育的灵魂。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有情,教学的艺术其实hazdRlVCEQ7DNzn9yn528ma7WeF4isQeADVTrO2ST9M=就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但在现实生活中,爱优秀学生,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而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把爱用耐心鼓励的眼神传给学生,鼓励并期待他们取得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这样,他们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教学效果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出来,体现人文精神。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复杂,又繁重。但只要我们注重工作的方法,多与学生沟通,用心去交流,冰山也会融化。
  无私的关爱和温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关爱并非是感情的施舍,而是基于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应是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感情流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又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帮助学生排除顾虑,使每个学生都能乐观向上、健康成长。教师要从最平常的工作做起,如课堂上一次带有启发性的提问,作业上一句鼓励性的评语,生活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丝真诚的微笑,困难中一次无私的援助,批评时一句幽默的指责,都会铭记在学生心中,并使他们产生勇气和力量,由此成为他们富有爱心的坚实基础。
  总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学生的心理表现,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因材施教,用爱去感化学生,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