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猎头公司,阿辉进入一家企业担任区域运营总监。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阿辉心里非常清楚,作为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空降兵”,如果不能在工作之初便树立起威信,自己就会失去战斗的控制权。然而,当阿辉还没打响战斗的第一枪时,下属们先来了个突袭:早已定好的全体会上,三位业务骨干连假条都没打就缺席了;销售部准备的业务报表泡汤的消息直到会议开始时才曝光,而耽误的理由是“业务繁忙无暇顾及”;而阿辉在会上提出的工作构想,竟被评价为异想天开……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际关系案例。
作为一个职业人,如何能够在职场当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呢?人际沟通分析学(简称TA)便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效的法宝。这个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套通俗、简洁的分析语言和便于操作的方法,而它的基础应用部分可以成为帮助公众改善自身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心理学自助理论。
释疑:人性中的“两面三刀”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其中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的“三我”之间的交往。
一是父母自我状态,指我们从父母或其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顾名思义,一个人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而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时则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那种特别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常常运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而那些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别人的人,则常常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
二是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而处于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
三是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9x6NykA2/CXqO1hF8G9ZRDGgAmQE4Es8RzAZeMpEyXs=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从人际沟通分析理论的角度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恰当的自我状态的人。
解惑:我们都在“捉迷藏”
“心理游戏”也是TA的主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暧昧的交流与沟通,TA称之为“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心理游戏是在成人间无意识发生的。人们最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戏剧三角”,也就是每个人常常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轮流扮演这样三个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和受害者。
戏剧三角游戏中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游戏中人们的位置是不断变换的,迫害者可能变成拯救者,而被害者可能变成迫害者,拯救者也可能变成迫害者或者受害者。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对关系疏远的人,我们往往能够比较体谅对方,如果对方对自己偶然误解,也会表现出大度的理解。但是对关系亲密的人,我们却常常表现出狭隘的一面,一点儿容不得对方对自己的误会,总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想,“应该”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在和亲友相处时常常玩要别人猜谜的游戏,结果当然是常常让自己和对方都失望并且疲惫不堪。
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隐藏沟通的方式邀请别人玩心理游戏的,要想避免这一点,我们自己就需要学习在与别人交流时尽量少使用隐藏沟通,并且学习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
改善:安抚别人,接受安抚
针对自我成长这一重要问题,人际沟通分析学中的“生活定位”概念极为重要。它是指一个人童年时确立的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基本信念和结论,这种信念会成为此人日后作决定和实施行为的准则。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定位通常有四种类型。
一是“我好,你也好”,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也是好的。换言之,就是对世界与人充满信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会与别人共同追求双赢。
二是“我好,你不好”。有这种生活定位的人会表现出一种防卫态度或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常常处于偏执、愤怒的状态,这是一种输家的人生定位。
三是“我不好,你好”。有这种生活定位的人有以下两种生活方式:自卑、依赖、无力感、自我放弃、无主见,极度服从别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赞许,此人会在无意识中选择持续扮演“受害者”。
四是“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样的人不敢信赖他人,有很深刻的被遗弃感和消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他整个的人生都是在重复上演拒绝这出戏:拒绝自己、拒绝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拒绝。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的生活定位,每个人通常都拥有四种生活定位,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哪种定位的比例更高。
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TA理论的哲学假设之一就是:“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安抚才能生存”。安抚分为正面安抚和负面安抚。所谓正面的安抚是指能够使接受者感受到愉快或安慰的抚慰,而负面安抚给接受者的感觉则是不舒服的。
人们通常以为,人人都会寻求正面的安抚,避开负面的安抚,其实不然。TA的结论是,任何形式的安抚都比完全没有安抚要好。为了满足安抚饥渴,人们宁愿接受否定性安抚也不愿得不到任何安抚,因为对人而言,否定性安抚至少说明他们存在并且别人知道他们存在。
对待安抚的健康态度是:对自己所得到的安抚敏感,满怀喜悦和感恩地接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安抚,并且主动去寻求自己想要得到的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