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设计设施建设的探索

2011-12-31 06:51孙懿潘艳茹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组团绿化

孙懿 潘艳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居民区设计构思的研究, 站在如何让住宅区实现人们对现代化生活品质追求的角度,分别在居住区绿化、 停车系统、 道路系统、 公共设施系统、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字: 居住区 设计设施建设 高层建筑建筑消防安全设计

1 前言

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城市的兴起带动了城市住宅的发展, 一开始住宅只是和其他如酒馆、 作坊、 商店等混杂在一起的房屋, 后来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 住宅开始从综合城市中分离出来, 单独建在一定区域内, 便产生了居住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带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 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空间、公共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需求, 如今居住区在设计规划上, 不仅仅要求房屋质量过硬, 更加注重的是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居住区的用地布局要合理,公共建筑与住宅有方便的联系,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布点恰当, 便利居民使用。居民区的道路系统要合理, 步行与车行互不干扰, 并且拥有足够的停车场地。

2 居住区概念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 居住、 休息, 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 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为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 人口在 40000—50000。居住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如何适应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 从总体上来讲居住区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居住区的物质舒适性, 包括卫生、 安全、方便、 舒适;二是精神的享受性, 包括归属感、 社区文化、 艺术氛围等几个方面。

3 居住区的设计规划

本人就天津的某个大型居民区为例,从绿化、道路、 停车场及公共设施等方面具体对居住区的设计规划做一些探讨。该居民区项目占地约 600 亩, 规划建筑面积约为 65 万 m2, 是目前天津某个小区规划建设中比较大的一个居住区。坐拥城市为, 周围的生活配套齐全、 交通方便、生态环境优越。 居住区内的园区绿化率约为超过 44%, 拥有商业街、生活广场、 幼儿园、中小学、林荫步行路等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

3.1 绿化景观设施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远离大自然,而绿化设施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接触自然的机会, 人们可以在小区内赏花踏青, 享受满眼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绿化景观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①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绿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居住区总体面积的 30%以上。公共绿地多以街心花园、大小型绿地广场、 小区内绿化等形式存在,公共绿地的建设要 “以人为本” ,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情趣与所喜好的植被。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认为绿化植被要多以木本植物为主,以草本植物为辅。因为草地在日后的维护上,成本远远大于其他植物, 而且其光和作用和氧固碳能力较差。在小区内的绿化上种植杏树、 桃树、 苹果树等果树, 配上罗汉松、 桂花、 金银花、 月季、 梅花等乔木和花卉, 不仅使得居住区的景观色彩斑斓, 而且在不同季节都有应景景观。

②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也是居住区绿化系统的一个部分,其作用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在居住区道路的两旁种植梧桐、 柳树、 松柏、 杨树等高大乔木和灌木。木本植物是道路绿化的首选, 原因在于木本植物生命力较为顽强, 维护成本低廉, 还可为行人以便于提供一定的遮阳效果。

3.2 道路设施

居住区中的道路大体分为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 宅间小路四个等级。 居住区道路为居住区域内的主要交通干道, 基本相当于城市中的支干公路, 对于居住区道路的要求是可以通行汽车、公交车及工程车等各类大小型车辆。因此居住区道路的最低宽度要求一般为 21m, 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在 26m 以上, 这样才能更好为进出居住区的车辆提供方便。 另外, 居住区道路的两边也应该有绿化设施,开辟出宽度在 2m 左右的绿化带, 种植树木或者花卉。小区路是建设在居民小区中的主要通行道路,其作用是连接不同组团的住民楼,为小区的居民和小区车辆提供进出。 小区路是人车混行方式, 考虑到会有两个方向车辆相遇的情况, 车行路的最低宽度为 7m, 此外两边还要有宽度各为 3m 左右的人行路, 因此小区路最好能达到 10m 或者超过 10m。组团路是连接小区路与宅间路之间的小路,组团路一般而言是提供自行车和行人通行的, 不考虑机动车的通行, 但根据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若是组团路可以通行机动车, 能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因而, 笔者提倡组团路也可以有一定的机动车通行能力。这样的话, 组团路的宽度要达到 5m, 保证一辆机动车与一辆自行车可以同时通行。宅间路是居民出行时最先踏上的道路, 连接着不同住宅建筑物,其主要作用除了满足居民的自行车与行人通行、 搬运家具、 处理垃圾等一定生活需求外, 还要考虑搬家车辆通行和急救车辆通行, 因此其宽度要达到 2.6—3m。宅间路的两旁还要有排水和路灯等设施。

3.3 停车场设施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车辆价格下降, 车辆开始迅速走入平常百姓家里。拿该居住区的一个小区为例, 小区居民 182 户, 户均拥有机动车 0.84 辆左右。考虑到地上空间的有限, 该小区主要主要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 辅以地上停车。地上停车结合小区的外环道路设计,采用垂直式停放方式,以每辆车的宽度为 1.7-1.9m, 两辆车间距不少于 0.3m 计算, 每个停车位网格宽度在 2-2.3m 之间, 最大限度的做到车辆少占小区绿化用地。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人民对居住的空间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一点同样反映在停车场的设计上。停车场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停车需求, 更被赋予了其他内涵, 停车场这一生活空间也开始与绿化景观联系在一起。 停车位不铺设硬性路面而是改为网眼状的植草砖,其内撒上草籽。 两辆车之间的隔离带同样种植上草本植物, 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在停车场的两旁种植木本植物,一来美化环境, 二来为车辆遮阳避雨。

3.4 公共设施

一个成熟的居住区要配套相关的公共设施服务,公共设施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是医疗卫生机构, 在大型小区要配备区级医院与小型医疗诊所;二是教育设施, 要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 三是商业服务系统, 居住区要配备大型卖场、 小型超市、 菜市场等商业设施; 四是金融邮电, 包括通信服务、 邮局、 银行、 储蓄所等; 五是市政公用, 包括居民活动中心、生活广场等。

等。

三、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的常见问题

1、建筑消防设计先天不足

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了规范保证。 但此前一些老式的高层建筑在消防设施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不符合国家现行的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以及 《高规》 的要求。

2、 消防设施缺乏有效管理

在高层建筑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消防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现代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火灾自动报警、 自动灭火、 自动防排烟系统等。 发生火灾时, 上述系统均应做到联合动作。 然而, 由于管理人员重视不够, 没有坚持对消防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 致使前期大力投资的消防设施老化、 损坏, 形同虚设, 等到发生火灾时, 消防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按国家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应设有防烟楼梯或封闭楼梯,疏散通道上的防火门上装有闭门器, 靠闭门器的作用防火门平时关闭, 火灾时既方便逃生, 又能有效地阻断烟气。 有些高层建筑中的住户为了方便, 将疏散通道上的防火门人为地敞开或是堆上物品,一旦发生火灾,大量的有毒浓烟就会沿楼梯间扩散到上层,使人员无法通过楼梯疏散到地面。

3、 高层住宅存在避难层 “空白”

有关专家指出,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 若超过消防云梯车能够达到的高度, 从大楼外面施救的可能性很小,一般要依靠自救。建筑高度超过 100m 的旅馆、 办公楼和综合楼等公共建筑, 由于楼层很高,人员很多, 尽管已设有防烟楼梯等安全疏散设施, 火灾时其内人员仍很难迅速地疏散到地面。 因此, 对超高层公共建筑在其适当楼层设置供疏散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和喘息的一块安全区即避难层或避难间,是极为重要的。 《高规》 规定: 建筑高度超过 l00m 的公共建筑, 应设置避难层(间)。有关部门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让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从第 33 层跑到第 1 层,用 35 分钟。 如果是一名身体素质一般的人员或老人、 小孩,所需时间肯定会更多。这样算来,在高于 50中, 遇到火险, 人们能跑到楼外逃生的可能性很小。

4 结束语

如今,居住区设计已变为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 需要考虑道路、 绿化、公共设施、 文化氛围、 安全等诸多因素。同时, 人民对居住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如何打造成熟且有生活品质的社区,如何建立方便快捷的公共设施成为了政府规划部门和建筑施

工企业共同思考的话题。

第一作者:孙懿第二作者: 潘艳茹

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组团绿化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十二星座在团队中都是什么担当
兵器组团“打雪仗”
引导性设计在公共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
我爱绿化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一路惊喜
沙湖立交绿化
公共设施区位规划及相关研究述评
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