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的石湾陶

2011-12-31 05:59冯素阁
文物天地 2011年11期
关键词:陶塑石湾公仔

冯素阁

广东石湾陶器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证实,至少在唐、宋时就有了陶瓷生产,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兴隆昌盛,“旁及海内外”。晚清至民国时期最为鼎盛,以生产民间日用陶器为主,也生产艺术陶器,且以艺术陶器的成就最为显著,其影响远远超过日用陶器。此时涌现出了大批的陶塑名家,如黄炳、黄古珍、陈祖、陈渭岩、冯秩来、刘佐朝、潘玉书、霍津、廖作民、廖坚、区乾、刘传等。产品题材多样,大致可分为实用艺术器皿、人物、动物、建筑装饰构件和微塑等五类。

人物题材是石湾艺术陶塑中数量最多的品种,传统上都是以历史人物、故事人物和神、佛、鬼、道等为主,当代则兼以伟人、英雄人物等,近年来更有以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百态来作为人物创作的题材。动物题材是仅次于人物题材的第二大类艺术陶塑产品,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飞禽走兽和神话传说中的灵圣生物等作为题材。微塑盆景是在“山公”配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陶塑艺术,它把大自然中的人物、动物、植物、山石流水等风光景物浓缩到咫尺空间之中。建筑装饰构件丰富多样,包括有装饰瓦脊、花窗、照壁等,其中以瓦脊装饰最负盛名。实用艺术器皿是把各种实用的器物艺术化,使其千姿百态,既具有艺术性同时又具有实用性。

实用艺术器皿

晚清至民国时期,融实用与艺术一体的器皿,是石湾陶比较普遍多见的品种。花瓶、壁挂、摆件、用具等各种各样的实用器,到了石湾陶器艺术中,都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如蔬菜、瓜果、花卉形状的挂壁,动物形状的熏炉、香炉、水仙盆等,都惟妙惟肖,逼真可爱。

仙佛人物

仙、佛、人物雕塑是石湾陶艺中最普遍的品种。它的发展经历了明代及其以前、清初至晚清、晚清至民国三个阶段。晚清民国时期,这类雕塑的面部和裸露的肌体部位都不施釉,直接采用黄赭色陶土来突出表现人的肌理,更加真实和自然;线条也趋于细致,人物的各种动作、形态、表情、眼神、须眉、衣纹等都表现得当,个性鲜明。同为表现醉酒,李白潇洒傲气,刘伶削瘦飘逸,毕卓胖态可掬,杨贵妃娇媚迷人,史湘云活泼开朗,济公机智热心,曹国舅雍容大度,武松英勇刚烈,人物身份、个性一望即知。这一时期的人物雕塑生动传神,富于动感,一是得益于衣纹褶皱的表现,二是一般采用搓珠填眼法突出眼珠,以眼传神。动感之外,巧拙得当。石湾陶塑人物的塑造多用软泥(褐色陶土),卷泥筒或印泥筒后再上泥条,再用手指或指甲抹、括、捏、搓、提、捻、贴、划等,成型后施以厚釉烧成,艺术效果显得浑厚凝重,此为“拙”。“巧”,则是表现在构思的巧妙上,在设计形象时,往往取其将动未动的瞬间。如表现武者,就取其即将出拳或出剑的一刻;表现文人,则取其握笔凝思、即将下笔的一刻;表现“静坐”的菩萨僧人,如达摩的坚韧与执着、观音的慈善与平和,则通过衣色、衣纹及表情、眼神来表达其内心世界。这些手法都是以“巧”的构思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问。此外,这一时期的人物雕塑还根据人物的特点适当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如以双目圆睁来表现张飞的勇猛和鲁莽、钟馗的凌厉,“米芾拜石”则以90°的弯腰来表现其痴石成癖的个性。

动物

动物也是石湾公仔中较常见的品种,在题材上可分为现实的和传说的两大类,前者如马、牛、羊、鱼、猫头鹰等,后者如龙、凤、饕餮、麒麟等。在塑造手法上有素胎和施釉两种。牛、猫、鸭、猴等多以素胎来突现其羽毛的细致纹理,即所谓“胎骨出毛”或称“胎毛”技法,其做法是以钟表发条来勾勒出羽毛,纹理真实。施釉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按照或接近动物原本的颜色;二是为加强艺术效果而夸张地使用红釉或窑变釉,如狮子、鹰等;三是为了显现动物细致的羽毛而施淡而薄的青白釉或白釉,多用于鸭、鹅、兔等。花、鸟、鱼、虫则多与实用器皿相结合,如双鱼瓶、花、鸟、瓜、果、壁挂等。

在石湾公仔的动物题材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当首推黄炳。黄炳(1815-1894年),石湾人,别号云屿、云渔、湾海居士。他艺术素养深厚,常与书画家交往,并师法宋代名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花鸟、鸭、牛等绘画作品。他是把文人意识引入石湾陶艺创作的第一人,也是“胎毛”技法的始创者。这一技法为后来霍津的胎毛牛、区乾的胎毛鹌鹑、曾良的胎毛狗和鹰所效法,并发展为石湾公仔的特色品种之一。黄炳所塑造的猫十分逼真传神,用搓珠、镶眼、点睛的技法突出眼神,如表现中午的猫就在眼中间用绿釉划一线瞳孑L,表现夜间的猫,则用绿釉划出大圆瞳孔。据说他所做的猫,能使老鼠望而奔逃。

瓦脊壁画

瓦脊又称“花脊”,是装饰在屋脊上面及其两头的建筑装饰构件,题材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亭台楼阁等。人物包括戏曲故事、历史小说、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及现实题材等内容。戏曲故事主要源自民间喜闻乐见的粤剧传统剧目,多为历史和神话传说方面的内容,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群仙祝寿”“六国封相”、《西游记》、《西厢记》、“金陵十二钗”、《三国演义》等等。其中也有少量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如表现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陈连升等人的作品。早期的花脊多见单个形象,后来发展成有连贯故事情节的组塑,有的甚至在一件花脊上塑造出几组故事,宛如一幅立体的连环画或卷轴图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光绪时期建造的广州陈家祠堂(现为广东民间工艺馆),房屋外部、顶部全都堆塑艺术瓦脊,美不胜收。花脊在清中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行销两广及东南亚。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变化,使瓦脊需求量急剧下降,许多生产瓦脊的艺人和堂号,纷纷转为塑造单个陶塑制品,为石湾公仔创出了一片新契机。

石湾烧造的壁画,是用陶泥施釉彩后烧制而成的一种建筑构件,用于装饰园林庙宇的照壁。多以高浮雕式画面出现,大的照壁由数块陶塑件组拼而成,题材有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等,尤以花鸟及龙凤、双龙戏珠等图案居多。石湾影壁最早出现于明中叶,清末民初因社会变革、建筑潮流改变而日渐式微。目前石湾生产少量的微型影壁,以满足收藏者的需要。

山公盆景

陶瓷微塑是“石湾公仔”的一大类别,俗称“山公”,多以不施釉的胎泥制成。山公微塑最早出现于清末光绪年间,由石湾老艺人刘来首创。早期只是单纯制作盆景上的山公配件,以供山石盆景制作者选用。19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了一定的发展,直接用陶泥配合彩釉制作完整的微塑盆景,在盆景中加上山公亭宇等装饰配件,称之为“山公盆景”。同时还形成了搓、捏、贴、捺、塑、挑、划等一套完整的技法,使自然风光和诗情画意在咫尺空间充分显现。经过百年的发展,“山公盆景”成为石湾公仔的特色品种之一。其题材主要有人物、鸟兽、飞禽、亭台楼阁、帆船等,其中人物以渔樵耕读为多见,也有弄琴(笛)、吟诗、下棋、饮酒、观瀑、听涛、垂钓、骑马等。

猜你喜欢
陶塑石湾公仔
4000年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人类指纹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宁夏青龙山石湾沟南冶镁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可爱的袜子公仔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新公仔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