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山民一个安稳的家

2011-12-31 00:00:00陈小玮
新西部 2011年10期


  和平时期,产生移民的原因不过两个方面。
  工程移民,诸如三峡水利工程上马,便产生了100多万必须从库区搬迁到别处生活的移民。
  经济移民,比如当初深圳特区建设时,形成了一个对各类人才强大吸力的气场,致使大量人往深圳迁移,形成一个新的移民城市。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还难以打破的背景下,也有一群人可称为准经济移民,即进城打工的乡村年轻人。他们从生活形态以及心态都与市民无异,但真正融入城市的高门槛却始终无法让他们蜕变成真正的市民。
  工程移民与经济移民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对移民主体而言)。
  但是,今年陕西启动的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却突破了上述传统的移民类型,既非工程移民,也非经济移民,而是生态移民,是基于避灾、避险和扶贫,从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的政府行动。
  生态移民,陕西并非第一家,但在规模和力度方面,却是前所未有的。
  农民的“安居工程”
  2010年7月,安康市遭遇了持续性强降雨,汉江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在全市10个县区同时爆发,损失惨重。将近155万人受灾,死亡、失踪182人,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全市200个乡镇,168个受灾;公路中断1251处,损坏小型水库两座、河道堤防1405处;近8万人因此变得无粮、无钱、无自救能力。
  强降雨还引发了次生灾害。由于连日持续强降雨,安康市许多山体含水量趋于饱和,山体变得松软不堪,到7月18日,安康多个县区发生滑坡等泥石流灾情,形成“7·18”特大泥石流灾害。
  据安康市旬阳县国土局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张学锋说:这次强降雨致使旬阳县共发生地质灾害97起,滑坡70起、崩塌12起、泥石流12起,还有两起地裂缝和地面塌陷。
  旬阳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全县10万农户几乎全部受灾,农业产业损失两亿多元,占全县经济损失的1/4。除了经济损失外,还有7.6万人(占全县45万总人口的16.9%)需要从危险地带以及泥石流滑坡易发地区转移到安全地带。
  “7·18”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安康市大竹园镇七堰村12人死亡,17人失踪,几十个院子被深埋进了40余米深的泥石流下。
  地质专家们对陕南的总体定位是:地质环境极其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灾害频发、危害严重。
  以安康为例。2D00年,紫阳县发生了洪水泥石流,造成203人死亡。此灾过后,国家和陕西省有关部门派出7个专业地质队,用3年时间共查出151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有数据表明,从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陕南地区共发生地质灾害两千多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仅2010年就新增地质灾害965起,导致88人死亡、138人失踪、6人受伤、49万间房屋受损、4.9万公顷耕地损毁。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现在,陕南三市基本上每三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特大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由于洪涝灾害频发,导致当地陷入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之中。
  “7·18”灾难过后,当灾后重建再次提上日程之时,陕西省考虑要从长远角度解决一些地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最后决定实施移民搬迁。
  从一定意义上讲,陕西启动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实际上是一项针对陕南陕北山区农民的“安居工程”。正如陕西省副省长江泽林所说,“移民搬迁工程是为彻底让这一带的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也能够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农村扶贫新思维
  “宁给一碗油,不给一碗水。”这句话在陕北白于山区广为流传,由此可见水在该地区是多么金贵。
  白于山阻挡了南来的温热气流,造成该地区干旱缺雨,年降水量只有316.7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91毫米,是降水量的7.9倍。而且,这里地表水资源极度缺乏,地下水一般在300米以下,而地下水的氟含量却高达10毫克/升以上,最高达33.7毫克/升。此外,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等其他指标也严重超标。因此,白于山区群众的生活用水只能靠集雨窖。
  2010年,榆林市发改委等四部门对定边县南部深山区4个乡镇、8个行政村的走访调研结果显示: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这里的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2001年贫困人口为10.7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6%。经过10年连续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目前这里仍然有6.1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7.6%。
  定边县7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白于山区,他们住在土窑洞或土坯房里,在深山区这一比例高达60.6%,其中还有不少的危房户和无房户。至今,依然有75个行政村209个自然村未通电;在已通电的行政村中,有150多个行政村未纳入农村电网改造范畴:在通电的乡村中,有6个乡镇、58个行政村用涉外电源,每度电价在1.5元到2元,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无保证。
  定边县姬塬镇东掌村住土窑洞和土坯房的占96.2%,土窑住了好几辈人,土坯房大多建于上世纪50或60年代,近三年全村只有6户人家盖了新房,其中有3家是由于地质灾害补贴而盖的。该村没有小学,孩子上学要么去20公里外的镇上,要么到9公里外的甘肃环县去上学。村里没有卫生室,村民有了小病,就硬扛,得了大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白于山区,农民对下雨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下雨意味着水窖里能多存点水,但雨下大了,又怕住的土窑坍塌,也怕把土路冲毁了出不了村……
  在这样的地区投资扶贫,成本过高是难以避免的。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调查发现,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全市人口不足20户的“吊庄村”达1720个,人口常年外出在70%以上的村达295个。这种情况造成部分贫困村过去投入资金修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利用率不足,或因使用维修成本过高而处于闲置废弃状态,这种情况在供水项目以及乡村道路项目上比较突出。另外,青壮年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不仅扶贫项目组织起来难度大,而且,人均占有扶贫资金量也高。换言之,单位扶贫资金所产生的效能大大降低。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延安、榆林都将移民搬迁作为居住边远、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自然村组以及贫困户脱贫的首选措施。
  大移民的启动年
  今年3月,陕西省政府出台《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规划》所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努力实现白于山区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一是贫困户有安全、经济、实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二是每户有一到二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每户有1.5到2亩设施农业大棚。三是交通、电力、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完善,达到或超过当地城镇水平。四是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五是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搬迁到城镇的群众收入力争达到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搬迁到中心村或园区群众的收入水平力争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
  2011年5月,陕南移民搬迁有限公司成立揭牌仪式在安康举行。
  6月,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在商洛举行了揭牌仪式。
  7月,陕西省政府颁布《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办法》明确指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分两个阶段:2011年至2015年,将重点安排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频发易发区、贫困山区以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38万户约140万人;2016年至2020年,安置移民搬迁22万户约100万人。
  《办法》规定,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居住习惯,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办法组织实施。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搬迁对象要优先搬迁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威胁的村、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接着,陕南移民搬迁建房的补助标准出台:移民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截至8月底,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已与汉中市宁强县、洋县,安康市石泉县、汉阳县及商洛市商州区、柞水县政府签订了联建协议,初步确定宁强县二道河安置小区等12个项目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建设示范点,并为这些项目筹措启动资金2亿元。
  从纸面计划到具体操作,为期10年的陕西移民搬迁踏上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