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1-12-31 00:00:00周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年14期


  摘要:该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四方面初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487-02
  1 绪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程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运用Office软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问题解决中的创新能力。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学生知识水平相差悬殊,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
  尽管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信息技术教学并非在各个地区都能正常开展。在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受过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家中已有计算机,这些学生基本具备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知识水平的悬殊性加大了课程教学实施的难度。
  2)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不明确
  高职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一般会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些院校会向任课老师提出通过率要求。大部分教师在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都会提及等级考试,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干脆就直接按等级考试要求开展教学,这导致学生误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单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最终结果是有些学生虽能拿到证书,但不善于将所学知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应用。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基本是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而用多媒体教学基本采用“满堂灌式”和“填鸭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也只是熟悉一些基本操作,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练习,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
  4)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组成,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较快,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远滞后于实际使用,如“微机操作系统”单元,教材上介绍的是Windows 2000,而在现实中基本使用Windows XP或Windows 7;Office软件介绍的是Office2003,而在现实中基本使用Office2007或 Office2010。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要求高职教育需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摆在首要位置,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理念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改革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理念。“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生为本”理念的最明显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