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我国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学分制以其独特的优势几乎被国内所有高校接受并实施,然而在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也为当前高校团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面临着每况愈下的尴尬局面。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学分制下高校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增强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新思路,以期为高校团建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学分制 高校 团建工作
在2008年召开的团十六大上,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指出:“坚持党建带团建,进一步加强团的自身建设;要把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建设摆在基础性战略地位,构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团队分层思想教育体系,一体化推进学校团队建设……”不难发现,学校共青团工作已被提到了共青团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学校共青团始终是团的核心力量所在,团十六大的召开,无疑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团员作为共青团的高级群体,其思想和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榜样性,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高校团建工作,提升高校团组织的品牌优势,一直是我们所密切关心的。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学分制的实施已深入人心,学分制下的选课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迎合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和人的发展个性化的要求。然而,在突破了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以班级建团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延续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无疑为我们接下来的高校团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学分制模式下高校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团员的归属感降低
学分制的核心是当前国内高校普遍施行的选课制,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老师,甚至可以选择其他年级或者其他专业的课程,同一个行政班级的同学不在一起上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学们聚在一起的机会明显减少,甚至有些同学一学年下来还不认识同班同学,传统的行政班级的概念逐渐弱化,学生们也就无从体会到团组织的温暖,甚至没有团组织的概念,直接导致大学生团员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归属感。
1.2大学生团员的团员意识淡薄
团员意识的淡化应该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95%都是团员,令人寒心的是,几乎没有一个团员能记得当初的入团誓词,更没有一个团员能够记得团员应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是什么,仅仅是单一地认为,作为团员只是服从性地执行命令、缴纳团费等,大学生的团员意识需要再度唤起。
1.3团支部的界限模糊
学分制的实施给以行政班级建立团支部的传统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很多大学生并不认同自身所处的传统组织模式,他们归属感的降低也为这种思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否沿用传统的建团模式还是根据其他新型方式建立团支部,这是摆在广大高校共青团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另外,其他建团模式又如何保证和延续支部成员的稳定性,这也是我们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4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降低。
学分制的推行,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但是,其作为西方国家高校的培养方式,当引入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端,最明显的就是传统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下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学生要代表班级参加某项比赛,假设没有班干部或者老师的要求,假设自己对比赛本身毫无兴趣,那么班级其他同学自觉加油助威的有多少?我国始终贯彻跟党走的路线,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其组织内部应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然而,现在高校内部传统模式的团支部,由于学分制的实施,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以前,有些支部甚至起不到必要的堡垒作用,甚至几个学期下来都不认识本班的同学,如何避免这种闹剧,一定意义上或者说是悲剧的继续上演,摆脱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足的困境,增强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又是值得每一位高校工作者深思熟虑的问题。
1.5部分团干部的工作力度不够。
调查中发现,有7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做班干部的愿望,在竞选班干部的演说现场,他们的满腔热情也不禁让人动容,然而在接下来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热情逐渐降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职业倦怠,加上支部凝聚力、支持力不足,支部活动开展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大幅下降,有些团干部出现了得过且过、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有些由于不堪忍受工作中的压力,干脆辞职,把权利和义务还给老师,这在团支部内部必定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整个队伍的建设也会大打折扣,学生干部的培养无从谈起。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势必有一只得力的领导班子,如果说支部内部连团干部都消极怠慢的开展工作的话,那么可想而知,这个支部的战斗力会惨淡到什么程度。
2.学分制模式下完善高校团建工作的建议
2.1扎实开展增强团员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增强团员意识的长效机制。
团员意识的增强可以直接提升大学生团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更好地鞭策大学生团员为团组织贡献力量,提供新鲜血液,尤其是在当前普遍施行学分制的高校内部,增强大学生的团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以五四青年节、清明节、入团纪念日、各高校自身的团日活动等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增强团员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重温入团誓词,让大学生团员时刻铭记自己是党的后备力量的共青团员,切实融入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扎实地让共青团员的角色印在心中,夯实团支部的堡垒作用。
2.2探索适合学分制模式下新型的建团方式,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分制的推行,无疑对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建团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不如前,针对当前选课制度的实际,以大学生社团、宿区、所学专业等团员流动性较低的单位建立新型团组织,加强团员之间的交流,增进团结,以此提高基层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3运用网络手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网络引导和服务大学生,提高团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各个高校校园网络化的建设可以说日臻完善,最近几年,大学生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加之网络功能的全面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利用网络手段引导和服务当代大学生团员就成为一种可能。目前,每个高校的团委都有自己的网站,而且网站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之中,除此之外,各个团支部也可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或者在专业学院的网站中申请属于自己的一个版块,以此发布自己最新的亮点和特色信息等。这要求团组织要更加努力工作,做出可人的成绩,并且还要具有创新性和持久性,这也是对团组织工作的巨大挑战。
另外,为了追赶时代的潮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提高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在不同的建团模式下可以有效地利用msn、QQ、fetion、校园BBS、微博等大众化和流行化的交流平台,更新实时动态、发布各类通知和公告、交流心得情感,等等,切实提高各级团组织引导和服务当代大学生团员的能力,提高组织归属感,真正让每一位大学生团员感受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
2.4增强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夯实团干部队伍。
选齐配强班子始终是我们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这也就对共青团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持续考察和培养团干部,加大对团干部的培训和考核力度。鉴于当前学生中间竞相当干部的良好竞争意识,坚持推行竞争上岗机制,同时制定一定的奖惩机制,促进团干部行政能力的提高,切实夯实团的领导班子。另外,坚持抓团干部的作风建设不松懈。近来,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高校团干部的负面信息,给高校这片圣洁之地造成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无疑是部分团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之有些老师对团干部约束不够,最终导致这些不良信息的出现。因此,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始终是高校团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2.5努力提高学联组织在大学生团员中的影响力,活跃校园文化,服务学生成长。
学生会始终是高校学生活动中的中坚力量,也是大学生中间最具吸引力的学生组织,其影响力可在每年学生会招新时窥见端倪。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尤其是一些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各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学生会这个强有力的抓手。然而,近几年来,部分高校中,大学生对像学生会这样的学联组织的认同程度出现了下滑的现象。部分学联组织在成立以后很少自主地开展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或者是受制于学校部分规章制度的限制没有办法开展相应的活动,最终出现了一种徒有虚名的尴尬局面,降低了学联组织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学们也找不到一个联系在一起的载体,也就间接降低了团支部的凝聚力。基于此,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要时刻重视学联组织在高校中的地位,切实鼓励或者督促像学生这样的学联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真正服务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毋庸置疑,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确实给高校的团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负责高校共青团的各位工作者应该有切身的体会。然而,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广大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势必要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就是当下普遍实施的学分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的建团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高校共青团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组织部编,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百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叶婷.当代大学生团支部凝聚力的现状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3]张金甫,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龙希利,张之稳.学分制模式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1.
[5]柯羽,丁玉泉.高校共青团社区工作模式化运行方式的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