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

2011-12-31 00:00:00邱爱萍
考试周刊 2011年92期


  摘 要: 为了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本文通过阐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冲击,引出课程整合实施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有效途径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传统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交往已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步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原有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改革计划,以《信息技术》课程取代了原有的电脑课程,不仅仅表现在课程名称上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传统的计算机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必须运用信息科技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时空,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科技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传统教育,面临着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来自于四个方面。
  其一,传统教育基本是为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而存在的,其内容的本质是由已占有知识的教育者向未占有者传授知识。它若在知识处于奇货可居的落后的社会现实中,则仍显得那么重要甚至奢侈。然而在信息化社会中,知识占有者的优势会大打折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习者带来的丰富的跨越国界、跨越行业、跨越校际的知识资源,以人类共同文化积淀的形态,使知识的传授数量和质量极大地优越于任何知识占有者个体的传授。仅作为“知识化身”的教师的存在,将失去重要性。教育应当使学习者得到包括学习知识在内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选择能力等更高层次素质的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内涵将产生重大的变化。
  其二,传统教育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出现的。重复性的低效劳动,教师个体水平差异和教学过程规范的粗糙,严重地制约了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而计算机技术能有效地促进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以系统的规范控制由教师个体水平引起教学的随意性。在教育资源共享的纽带下,实现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充分解放教师的生产力,使教育实现现代化。
  其三,传统教育是以一次性教育和精英教育为特征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这种教育模式必将被终身教育和大众教育取代。信息技术能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将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育不可克服的缺陷,促进终身教育和大众教育得以实现。
  其四,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适应新世纪的激烈竞争,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当然不可漠视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
  所有这些都可能引起教育内部的革命,包括对教育体制、师资培养、资源配置、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人才评估等领域,都将产生重大变革。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
  中小学的传统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收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三、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是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国基础教育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也要看到其不足: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江泽民同志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应当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这就要依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借鉴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有关e-Learning概念的权威论述。综合该白皮书中多处论述的观点所得出的关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实际上包括下面三个要素:①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字化学习的方法(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③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1.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
  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则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发挥了认知主体的作用。
  2.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重要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评估。学生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能够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识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要通过信息技术,还要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学生掌握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和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学习信息技术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做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好准备工作,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步探索,望得到其他专家和老师的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