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12-31 00:00:00欧健华
考试周刊 2011年92期


  摘 要: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文章对当今学校体育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指出体育教学评价要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实施个性教育,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教学评价 对策
  
  体育教学评价是对体育教学及其效果进行评定,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可以系统地收集相关教学信息资料,通过信息反馈教学过程,具有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达到预定目标的功能,为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有关教学进程,检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是进行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体育教学评价是否合理。因此,对学校体育评价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都有比较完善的技术教学终结性评价体系和方法,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和方法,这就对教学改革造成一定的困难。
  1.1对体育教学评价目的认识不足。
  体育教学评价不但是教师对学生体育能力和成绩做出评定的过程,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对学生既要评价体育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个性和创新能力,又要评价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情况,对教师而言,要对教学技能及教学效果全面评价。
  但是在实际中,存在着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不少学生为了获得学分、为评三好拿奖学金,持有“你考什么,我就练什么”的消极态度,体育教学评价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反而成为了学生功利性的目标。
  1.2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片面。
  目前高校体育评价注重量化,强调可操作性、可比性,评价主要局限于技术、体能的评价,而那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难量化但很有意义的因素却被忽略了,如对学生的体育兴趣、感情参与度的评价,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体育能力的自我超越等,应该作为体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却大多在评价内容中没有体现。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是不完整的,评价结果是较片面的,这种评价内容与新《纲要》的评价精神是不相符的,会降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欠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仍在使用终结性评价方法。由于终结性评价只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能力方面已达到的水平,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提高,以及体育兴趣、终身锻炼习惯养成的评价,因而不能较好体现教育的本质功能,即健身和教育功能。另外,由于评价与课同步结束对于学习过程给予的及时的信息反馈,教师不能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这种一考定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个性的发展,最后学生不得不为了考核而学习,进入教师教什么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的怪圈。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更新体育评价理念,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学评价理论的完善,要建立科学的体育评价体系,关键是教师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学评价要与体育目标一致,紧紧围绕体育教学的目标进行,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可操作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评价中避免形成教师教什么考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的怪圈,在评价方式上,要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评定内容上,既要评定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技术,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评定,应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程度纳入评价体系中。
  2.2突破单一量化评价,扩展评价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终结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然而,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的不同,仅从运动技能方面进行评价,必然使得部分素质好的学生不上体育课也能考得好成绩,相反部分素质差的学生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这种以运动技能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基础好的学生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基础差的学生因失去信心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如果只用单一的素质及技能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则无疑是不合理的,也不全面,忽略了体育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如学生情感、锻炼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已很难用几条标准加以概括,把一些复杂的教学现象简化为一些量化的分数,很难反映教育的本质属性。
  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学生学习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因此,评价内容也要不断拓展,既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又包括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等。
  3.建立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单一的量化评价不能反映出教学的本质属性,对现代教学评定应采用量化评定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定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
  3.1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有利于纵向比较,可判定学业成绩与“客观标准”的差距。教师可以了解和检查学生各方面的状况,以利于改进体育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上的薄弱环节。由于这种评价方式和教学过程不同步,对教学过程暴露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反馈,加上学生在身体、运动能力及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单单采用终结性评价,既达不到激励原本素质好、技能有优势的学生冲击更高目标,又抑制素质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定,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原来处于不同基础的学生真正体验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达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目的。两种不同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整个教学评价处于一个动态环境中。
  3.2注重定量评价对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定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具有客观性,一直以来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占主导地位。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包括学生的爱好、兴趣、情感、态度等指标靠定量评价是测不到的,难以进行量化,但忽略这些方面的评价又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只有把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全面把握教育的本质特征。
  3.3注重相对评价。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要“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如学生在此学期开学时的体育成绩较差,经过学习该项目内容一段时间后,成绩有了很大进步,通过两次成绩的比较确定学生的进步幅度,若仍未达到现行体育评价标准的合格标准,体育教师就可以根据相对评价标准的原则,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这样能促使基础好的学生全力提高成绩,基础差的学生经过努力,清楚地看到自己进步的幅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
  3.4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对教学效果的感受最深,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时,才能够主动改正自己。这样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十分有利,加强自评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不断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高自我。学生自评,教师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端正态度,给自己一个客观的体育自我评价。
  3.5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
  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改进教学,只有把教师工作价值判断,放到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师生是否保证有效互动,并根据课的任务和目标,掌握技术、技能、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去检验,才能更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4.结论
  4.1通过分析传统体育评价的不足,更新观念。
  4.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作用更突出,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更有利于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4.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个体情感、交往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加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的分量。
  4.4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5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
  5.建议
  对定量性评价中和各评价因素的比例组成,尤其是定性评价的内容、方法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使综合评价内容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海,张云,陈世雄.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3,(6).
  [2]滕子敬.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学校体育研究会通讯,2001,(2):26-28.
  [3]徐明欣.大学体育实践课教学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1,8(1):70-72.
  [4]刘刚.体育课同异反评价方法的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