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翻译技能是学好英语不可或缺的技能,中学英语教学中对翻译技巧避而不谈对学生学习英语有百害而无一利,必然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缺陷,造成学生无语境意识、无逻辑关联、无文化理解、无思维习惯的局面。英语教师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入手,以英语课文内容为基础,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翻译练习与指导,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学习能力的长远目标。翻译训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翻译训练 培养方法
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沿革与变迁,见证了语法翻译教学法、直接教学法、视听教学法、自然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也叫功能教学法)等重要阶段。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材编写主要以视听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为基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为依据,侧重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学习的基本能力与技巧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但《标准》在“语言技能”方面明确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国家教育部,2002)对“译”这一技能避而不谈。可以理解的是,《标准》是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各类人才多样化需求而修订,对中国中学英语教学起到重要导向作用,在特定时期的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但是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与教学实践,我发现,中学阶段对“译”这一技能的忽略甚至是完全放弃,从宏观来说,不利于学生对外语学习建立整体的认识;从微观来说,割裂了语言学习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与语言学习的系统性,破坏了语言学习的完整性。因此,我在此谈谈忽略翻译教学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危害,论述中学英语教学培养翻译能力的必要性,并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入手,提出培养中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
一、英语教学无翻译的负面影响
“译”这种语言技能是串联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思想共性、体现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差异的重要手段。中学英语教学忽略翻译如同堵塞了学生建立汉语与英语之间的通道,或者出现聋哑英语的现象,或者造成言之无物的尴尬局面。吴勇(2007)认为,缺少翻译教学,英语教学容易出现跨文化障碍,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严重阻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输入量。我认为,忽略翻译能力的培养,会把英语教学逼入应试教育的死角,造成日常英语学习与训练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这唯一的目的,这必然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缺陷,造成学生英语学习无语境意识、无逻辑关联、无文化理解、无思维习惯这“四无”的局面。
所谓无语境意识是指学生学习生词时只会依据课本词汇表里的中文解释记忆一个词典含义,而许多单词一词多义,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更多地停留在最早的印象中,较少因为多义词项随语境变化而改变来理解单词,久而久之就养成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记忆单词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这样的英语学习只可能是支离破碎的。无逻辑关联是指学生对某些句型结构的理解仅限于机械的记忆,没有透过不同的逻辑关联词建立英语和汉语表达相同含义的关联性。无文化理解是指学习一些有典故的词语或习语时硬记字面含义,没有将字面含义与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联系起来,无法建立习语的长时记忆,长此以往将很难积累积习语词汇量。无思维习惯则是指学生因为长期没有养成建立英汉语使用不同方式或句式来表达相同或类似思想、概念的意识,直接导致写作时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现象。
因此,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认识到中学英语教学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适当、适量的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语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用英语写作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通常比较繁重,在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再进行翻译教学对教师的工作及时间的要求似乎有点过高。其实,以课本为依托,将翻译教学与练习贯穿在词汇记忆、课文理解及写作训练过程完全有可能。我根据多年英语教学实践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经验,对将翻译教学贯穿到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宏观上帮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其次,提高学生翻译意识,营造良好的翻译氛围。最后,结合课本提供真实有效的翻译练习,将阅读与翻译、写作与翻译结合起来。
从语言构成、结构特点来看,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毛荣贵,2008):(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2)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3)英语被动句使用频繁,汉语主动句多;(4)英语多复合长句,汉语多简单短句;(5)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6)英语重形态,汉语轻形态。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5)课文内容为例来说明如何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课文结合起来,借翻译练习来培养学生英汉两种语言、思想转换的意识和能力。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是英语句法为竹节句法,逻辑关系以连接词明示,而汉语为流水句法,结构松弛,多用独立的单句,逻辑关系多以句序的先后加以暗示,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如《英语》(5)中有这样一句话:
In two particular streets,the cholera outbreak was so severe that more than 500 people died in ten days.尤其在两条街道内,霍乱疫情十分严重,致使十天之内有五百人丧生/结果十天之内死了五百人。
John Snow was a famous doctor in London—so expert,indeed,that he attended Queen Victoria as her personal physician.约翰·斯诺是伦敦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医术确实高明,因此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医生而侍奉女王左右。
“so ... that ...”这一连词词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给不少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词典提供的解释为“如此……以至于……”,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对这类例句的解释是“……霍乱爆发得如此严重,以致十天之内死了500人。”“约翰·斯诺是如此一位专家,以至于成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医生。”这样的解释如果仅仅作为引导学生了解“so ... that ...”这一句型的语法含义大概也不算太可笑,但如果把这种字面解释当做学习这一结构的最终目标而止步,恐怕远远没有达到帮助学生适当理解及应用这一词组的目标,学生只会机械地将其语法含义与汉语表述一一对应,而不理会其中的逻辑含义。在学习这一结构时,假设教师能采用上述译文的处理方式,能够进一步解释“so ... that ...”这一词组所隐含的“因果”逻辑关系,与多样化的中文表述联系起来,那么学生看到这个词组时产生的联想意义就不仅是生搬硬套的“如此……以至于……”,而是相应的因果关系。建立这种深层的关联后,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如需要表现“因果”关系时,可以更有效地应用这一结构,使英语语言表达更加地道。
2.英语静态语言,汉语动态语言,意思是英语常使用动词派生出来的名词形式,而汉语却更多地使用动词。如:So many thousands of terrified people died every time there was an outbreak.每当疫情爆发,成千上万惊恐万分的人们送命。此句译文将原语outbreak名词形式转变为动词形式,更加符合汉语表述习惯。如果按照字面解释,这句话的汉语表述就是“每当有一次爆发……”这种生搬硬套的汉语文字套在英语结构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一对应机械地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最终将英语学习赶进死胡同。相对应之下,当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头脑中有某一思想时也不会及时联想到运用这种英语结构,从而使语言表达简练、地道。
3.英语被动句使用频繁,汉语主动句多。《英语》(5)中有这样几个例子:He knew that cholera would never be controlled until its cause was found.他知道,除非能找出爆发霍乱的原因,否则永远无法控制疫情(或“疫情永远无法得到控制”)。
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again,John Snow suggested that the source of all the water supplies be examined.为了防止这件事情再次发生,约翰·斯诺提议检查所有水源。
很多学生将被动句翻译成汉语时,总是无法避开“被”字句,结果就是:霍乱被控制、原因被找到,诸如此类。如果教师可以从语言顺畅的高度来引导学生注意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让学生知道英语中大量的被动语态所表达的含义在汉语中其实可以用主动语态来表示或者至少可以避开“被”字句形式(如例句译文的“得到控制”),配以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就可以提高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熟练、适当运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能力。
4.英语中多使用复合长句,汉语多使用简单短句。He [Copernicus] placed a fixed sun at the centre of the solar system with the planets going around it and only the moon still going around the earth.他(指哥白尼)认为太阳稳居于太阳系中心,其他行星绕着太阳公转,只有月球仍然绕着地球转。
英语常用非谓语动词充当状语结构,这是汉语缺失的语法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尤其是运用非谓语动词结构表达思想时就有较大困难。教师在解释这样一句话时,不仅要在语法层面解释这两个分词结构的功能、成分、修饰关系,如能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述层面建立对应的关系,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语法还是写作时灵活恰当运用分词结构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意思是英语中短语或分句作为修饰成分多放在被修饰语后面,而汉语中包括词、短语、句子在内的修饰语常置于被修饰成分前面。这一特点及差异在英语定语从句的使用中得到最好的体现。The changes he made to the old theory were revolutionary.变化是革命性的。
6.英语重形态,汉语轻形态。形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态,英语时态变化有十六种;另一是构词变化,如单复数变化、非谓语动词变化等。英语的这一特点在课文中比比皆是,任何一个英语句子都带有某一时体、体现某种或某几种构词变化,而汉语则没有这种特征。如果对这一差异没有明确的认识,在用英语写作时就很容易出错。如:People may wonder why different word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se four countries: England,Wales,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人们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这四个国家: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
英汉语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it(它)的使用频率。英语it这个代词使用广泛,但汉语语言表述中,习惯上尽量避免使用“它”。而许多学生在理解英语句子时机械地将it转换为“它”,这样不利于了解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也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代词it在真实语境中的使用。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He immediately told the astonished people in Broad Street to remove the handle from the pump so that it could not be used.他立即让布罗德大街满怀惊异的人们将把手从水泵上移除,不再使用。
He knew that cholera would never be controlled until its cause was found.他知道,除非找出霍乱发病的原因,否则永远无法控制疫情。
So between 1510 and 1514 he worked on it,gradually improving his theory until he felt it was complete.因此,在1510到1514年期间,他一直研究这个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直到最终他认为这一理论已经完整。
In 1514 he showed it privately to his friends.1514年,他私下里把这一理论告诉自己的朋友。
上述第一个例子中对it的处理就是汉语中省略“它”,其他三个例子都是采取将it(它)还原成所指代的对象后重复的做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两种语言不同方式来提高理解、应用代词it(它)在写作中的运用。
三、结语
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伴随一生的学习过程。要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平衡发展,不可为了应付暂时的考试而集中力量训练听、说、读、写,却偏废“译”这一技能。这种做法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会给学生学习英语埋下隐患。而翻译训练之于中学英语教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为着眼点,在应对考试的同时,兼顾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并借此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学习水平与长久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勇.中学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科技信息,2007,(27).
[2]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修订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英语(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