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核心,情境是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服务的。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必须遵循问题性与情境性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创设问题情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只有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课堂教学服务。也就是说,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必须遵循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即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必须遵循现实性和趣味性原则。
二、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课内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车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车不上下颠簸,就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我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三、注重创设“亲历”情境,化解知识难点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创设一种使儿童仿佛“身临其境”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要点,化解知识难点,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进入课堂,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如,一位老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学生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真正体会了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
四、注重创设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在教学时,我们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让学生死记那些枯燥的概念和公式。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强数学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我先提问:“同学们已经学过有关‘比’的知识,你们知道人的身体各部分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人的身高与两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有的说,人的胸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2。有的说,人的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1∶7。我继续提问:“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学生兴趣浓厚,认真听我介绍:若你到商店买袜子,把袜底在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自己是否合穿;公安人员在破案时,如果发现罪犯的脚印,就能推测出他大约有多高,为破案提供重要线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顺势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这里是应用了什么数学知识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吗?其实,这里是应用了‘比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从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中受到了启迪。
五、问题情境创设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没有创造性的教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没有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空谈。问题不同于常规的可以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也不同于起反馈作用的考题,不能只靠熟练程度解决。它应是知识的升华,创设新异、变化、创造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2米,一个身高1.3米又不懂游泳的小孩不慎掉进池塘里,会不会淹死?这个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不能仅凭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解决,而要靠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将学生引入“不平衡—探究发现—问题解决—平衡”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式——与教材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乔中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课堂有效教学.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1).
[3]皮连生等编著.现代认知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