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国企高官薪酬

2011-12-31 00:00:00张艳
现代阅读 2011年7期


  引言 “国企”是公众心目中高薪酬和好福利待遇的代名词,但国企薪酬究竟有多高,待遇有多好,这个问题让人好奇又难以捉摸。当国企高管面对媒体的追问不得不直言“这个问题太敏感”顾左右而言他时,我们锁定了上市国企的《年报》作为探寻真相的第一现场。
  
  对话专家
  文跃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员,美国薪酬管理协会会员,中华薪酬网创始人。
  《京华财经》:现行央企、国企薪酬制度有何不足?
  文跃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总量既定(比如某个企业年销售额1000万,是100万的工资总额,但当销售增长到2000万,工资总额不会涨到200万,只会增到约120万),导致企业在薪酬调整时难以采取增量变革,只能做存量变革。在极端程度上,这意味着绩效越高,平均每一单位绩效所对应的薪酬越少,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无法发挥激励作用。目前国企的高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来自激励员工产生的高效率,而是来自资源和制度上的政策优惠。
  此外,国企内部薪酬蛋糕的分割缺乏科学的依据。很容易让人觉得工资分配不公平,使得收入分配看起来不是经济活动,更像是政治活动。
  《京华财经》:现在一边是国企老总哭穷,一边是社会质疑薪酬太高。给国企高管开多少钱较合适?
  文跃然:国资委规定,高管年收入不能超过员工年薪的12倍。这样的薪酬设计无法刺激国企高管尽力追求财富,导致很多人转向走仕途,追求政治目标。而国外的大型石油集团的总裁,一年一两千万的薪酬不算多,但在我国年薪大概在100多万。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国企占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能单纯地市场化运作。
  在我看来,应该在兼顾多方目标与利益的框架下,用足够丰厚的薪金去吸引和培养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让中国多出一些类似杰克·韦尔奇的优秀人才对国家是有好处的。
  《京华财经》:公开国企高管薪酬的呼声一直都很高,您认为是否有必要?
  文跃然:其实目前国企中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已经公开了,只是尚未制度化,没有要求所有国企都公开。我认为,公开国企高管薪酬是趋势,操作难度也不大。
  相比公开薪酬,分配程序的公平公开更关键。现在社会之所以质疑,是因为看不到这些钱到底是怎么分配的。建议国家专门成立一个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委员会,各个企业提出薪酬方案,提交给委员会进行公开审议。
  
  央企特色1.老有所为
  纵观公司《年报》可以发现,国企多拥有七八十岁的“独董”,而且多是前高官或其他央企领导。
  年龄最大的是“中国神华”的独立非执行董事黄毅诚,这位独董已经84岁高龄,从“中国神华”领走的2010年1~6月报酬为22.5万元。黄毅诚曾是能源部部长、前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中煤”的独董高尚全,81岁,从“中国中煤”拿走30万报酬,他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中石化”67岁的独董谢钟毓,拿走24万元的薪金。他曾任化学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等职务;“中石化”的独立非执行董事还包括国家前统计局局长李德水。
  此外,“中国中煤”还有位70岁的独董乌荣康,拿到30万元的报酬,他曾是国家煤炭工业局经济运行中心主任。电力企业也不乏这样的人,“国电电力”独董叶继善72岁,2010年拿到7.14万元报酬,他曾任电力部经纪调节司司长。
  记者统计发现,能源央企独董们都有比较优厚的报酬,油气和煤炭央企上市公司这些独董的薪酬普遍在20万元以上,最高的“中海油”独董薪酬最高达95.9万元;低的如电力企业独董,但也有7万元左右。
  拿到最高独董薪酬的是“中海油”的独立非执行董事谢孝衍,他是香港会计师公会前会长及现任审计委员会主席。
  
  央企特色2.薪酬涨跌怪异
  “华能”、“国电”这两家电力上市公司,尽管2010年业绩分别下滑30.24%和3.83%,但高管薪酬却上涨4.6%和12.84%。
  其中,“华能”董事总经理刘国跃从公司领取的薪酬(税前)从80.42万元增加到89.47万元,董事副总经理范夏夏从80.45万元增到89.47万元。“国电”方面,典型的是副总经理朱跃良薪酬从17.15万元增加到69万元。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0年是中国航空企业全面丰收的一年。国、东、南三大航2010年分别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122.08亿元、53.8亿元和5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73%、656.01%、1423.62%。
  记者从《年报》中发现,尽管国家航空公司2010年业绩斐然,但部分高管的薪酬却不涨反降。其中,“国航股份”执行董事、总裁蔡剑江年薪79.6万元,低于2009年的82.5万元;“国航股份”执行董事、副总裁樊澄2010年挣了71.2万元,比2009年少挣1万元。
  对此,“国航股份”董事长孔栋表示,“发多少钱,由国资委定,有一个综合的考核体系”,而并不是单纯与企业利润挂钩。
  
  央企特色3.同行业薪酬不均
  以电信行业为例,虽然3家运营商员工的平均收入体现3家公司在业绩上的表现,但若单独对比3家运营商的高管收入,却很难看出与公司业绩间的联系。
  在2010年高管平均年收入上,“中国移动”拔得头筹,但其147.87万港币(按照2010年12月31日汇率约合126万人民币)的平均高管收入与其他两家运营商差距并不大,至少没有其员工平均收入那样一骑绝尘;而高管年平均收入排在第二位的不是“中国电信”,而是盈利能力和员工平均收入在3家公司中都垫底的“中国联通”,为116.08万元;“中国电信”则以101.7万元的高管平均年收入排名第三。这几个数字无论从排名到差距,都与员工平均收入相差甚远,例如“中国移动”的平均员工收入是“中国联通”的1.99倍,而“中国移动”高管的收入只是“中国联通”的1.09倍。
  在董事长收入方面,这3家运营商的数据更让人看不明白。从披露的情况看,在高管中收入最高的都是各自的董事长,不过员工平均收入、高管平均收入均排名第一的“中国移动”,其董事长王建宙在2010年的收入为229.8万港币(约合195万人民币),不是3家运营商董事长中最高的;最高的却是“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的320.6万元,“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的年收入则为291万元(计入以股份为基础的报酬)。
  央企《年报》中最令人遗憾的缺失莫过于多数央企“一把手”的薪酬未予披露。
  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在上市公司领薪的高管薪酬必须明示。但一些央企何以未披露董事长的薪酬呢?
  记者了解到,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央企的“一把手”董事长不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而在关联公司领薪。对于“为何有的老总从上市公司领薪、薪酬公开,有的却从关联公司领取”的疑问,“国航”某高管给记者的解释是:“从‘国航’来看,孔栋虽为‘国航股份’董事长,但并不是执行董事,因此不从上市公司领薪。”事实上,除了董事长薪酬信息不透明之外,《年报》中未披露薪酬的高管也大有人在。仅以央企中的3大航为例,88名高管中有30人未披露薪酬,占比高达34.1%。
  国资委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央企上市公司《年报》是否披露高管薪酬、披露到什么程度,国资委方面没有要求,由各央企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执行。
  “东航”董事长刘绍勇2011年两会期间参加一场国企主题的在线访谈时曾被问及薪酬,他的答复是“可不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太敏感”。
  2011年初,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被问及高管薪酬公开问题时,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称,中央企业领导人的收入对于国资委以及监事会来说是非常透明的,“需要的话,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
  邵宁称,现在对于央企高管薪酬管理采用的是半市场化的办法,明显比社会上同类岗位要低,而且低得比较多。“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折中的办法,是因为这些企业需要参与竞争,岗位需要有一点市场竞争力,要承认这个岗位的价值。但同时他们又不是完全的市场人,管理还有很重的行政色彩。”
  (摘自《京华时报》 作者:张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