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寻找小玲珑山

2011-12-31 00:00:00周卫军
现代阅读 2011年7期


  引言 清代扬州盐商“二马”兄弟,建立了专门的藏书楼——丛书楼,收藏有宋元稀有古书。“二马”兄弟也广交各类文人雅士,他们修建的园林——小玲珑山馆,成为终年招待各类文人的豪华宾馆。
  
  我们在扬州东关街上已经走了好几个来回,就是找不到“小玲珑山馆”。
  “小玲珑山馆,没听说过。不过这一大片全是当年盐商的老宅,应该就在附近吧!”按照当地人的指引,我们拐进一条小巷,钻进一座正在翻修的老房子,老宅的门一重又一重,可以想象当年绝对是一座豪宅,这里会不会就是当年扬州“二马”的府第呢?
  “这里不知道换过多少主人了,曾经有一个姓马,但好像是个当官的,不是什么大盐商。”工程负责人来自扬州一个古建开发公司,现在扬州正在打造文博城,这几年他们已经修复了大大小小几十处古建筑群,这座古宅正在赶工期,要在4月扬州“烟花三月节”前修好。面对着眼前这林林总总的老房子,有的变成博物馆,有的开发成高级酒店和会所,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清朝笔记上多次提起、让无数文人雅士魂牵梦绕的“小玲珑山馆”呢?
  终于我们在旁边另一处晚清盐商的老宅汪氏小苑里发现了新的线索,在关于盐商的展览中有一张清代盐商住宅的分布图,明确标有“二马”住宅的位置。我们兴冲冲地再次回到东关街按图索骥,出现在面前的竟然是一片巨大的废墟,几十个建筑工人正在一所老房子里吃着晚饭,看来又一个古宅重建项目动工了。我们仍旧不能确定这就是“二马”的“小玲珑山馆”,夕阳下的旷野让人感觉有几分怅然若失。
  也就是不到300年前,这里应该是当时中国文人最向往的地方,就因为这里的主人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他们被称为扬州“二马”。马家本是安徽祁门人,从祖父那一代起就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典型的徽商之家。清代的盐业基本被扬州的徽商垄断,他们手中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可谓富可敌国。
  人有钱了做什么?而且是在非常有钱的情况下,这似乎是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永恒的问题。扬州盐商给出的答案很耐人寻味。当然他们还首先是满足自己感官的享受,
  住的地方不仅要富贵气派,更要高雅别致,所以就有了“甲天下”的扬州园林,由此也派生出了繁荣的花木、盆景业,“十里栽花当种田”,可以想象那时扬州的消费水平到达何种程度?
  接下来就是吃。很多盐商家里养着顶尖的厨师,盐商们时不时还聚在一起比一比谁家的厨艺更高,名为“斗厨”。盐商对吃的高品质追求直接催生了“淮扬菜”这个菜系。
  吃、住以外就是玩,养家班,赏昆曲,听弹词,玩古董,养“瘦马”(小妾)……
  但这些并非是扬州盐商看重的,他们真正追求的除了财富,还有就是过一种有品位的精神生活。盐商阶层也分上、中、下三品,划分的标准是品位的高低,不是财富的多少。
  “二马”兄弟绝对堪称上品盐商,他们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文化名流,小玲珑山馆里经常能看到全祖望、郑板桥、厉鄂、金农这些大学者、大诗人、大画家的身影,“二马”真正把他们当朋友看待,有任何困难都会给予最大的帮助。“二马”的诗文水平也很不错,而且酷爱藏书,家中有一座丛书楼,藏书10万卷,修《四库全书》时,马家就贡献了许多孤本,为全国私人藏书之冠。“二马”在家中设刻印房,不惜花费巨资为当时的学者刻书。除此之外,“二马”还热心教育和公益,独资兴办梅花书院,还在扬州开渠、筑路,造福苍生。
  正是因为有一批像“二马”这样“供养文人过一生”的文化赞助人和保护者,在清代前期,扬州成为当时文化最兴盛之地,无论学术水平,还是艺术水准,还有工艺技巧都达到一个巅峰:扬州学派,扬州八怪,扬州雕版,广陵琴派,扬州昆曲,扬州评话,扬州园林,扬州盆景,扬州漆器,……除了当时的都城北京和后来在晚清民国时期崛起的上海,没有哪个城市会像扬州一样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能占一席之地,这和扬州盐商——这一清代富豪阶层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
  扬州盐商与文化的互动,是中国历史上“士商互动”少有的一个典范,它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现今的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造就了一个富豪阶层,地产大亨、IT精英、煤老板……他们的财富已经堪比当年的扬州盐商,但他们对品位的追求,于文化的贡献,能否也如当年的扬州盐商一样高远呢?
  (摘自《中国科学探险》 作者:周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