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类图书 等待创新的永久选题

2011-12-31 00:00:00辜晓波
现代阅读 2011年7期


  探秘类图书似乎是图书市场上永久的话题,不会过时,因为读者对探秘有着持久的兴趣。
  从目前市场上的探秘类图书来看,大部分多以“未解之谜”为主题。有好几个出版社都出版过《中国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这样的书。这些书内容比较雷同:世界奇迹、各国遗迹、宇宙探秘、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这些内容往往在一本书里泛泛而谈。说的都是类似于百慕大的神秘、贝加尔湖的怪兽等一些老生常谈的探秘内容。其主要的阅读功能就是普及知识和满足猎奇心理,读者定位大多针对中、小学生。一位出版社编辑直言:“探秘类图书‘粘贴杂凑’的标签就是这样被贴上的。这类图书的编纂成本低,折扣也就低,因此书店比较愿意将此类图书放在一个比较好的位置。而且这个方向的读者大多是中、小学生,数量庞大,也就能保证其基本销量。”然而他也承认,虽然此类图书质量不高,也可能会误导读者,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类图书奠定了探秘类图书市场的基础。
  但近些年开始出现了不少不同于旧有模式的探秘类图书,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引进版。“策划探秘类图书需要有持续发现新观点和新材料的动力。策划人打开思路很重要,因此向外版书延伸也是很有效的途径。”陕西人民出版社北京博闻春秋图书有限责任公司的策划编辑李向晨如是说。而他们所策划的《不可思议:世界之初与魔法秘境》就是“博闻春秋”一位懂俄语的编辑在2008年9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俄罗斯展台上发现的。翻译图书的时间用了整整一年半。为了与当下众多的“剪刀加浆糊”的探秘书有明显区别,编辑放弃了俄文原书名《世界奥秘与未解之谜》,起了一个有点商业的名字《不可思议》(陕西人民出版社)。上市3个月,首印数基本发完,还曾登上过王府井图书大厦该类图书的“月度排行榜”。
  据李向晨分析:“国外的探秘类图书大致可以分为3种取向,第一是重视普及性,在西方国家主要针对公共图书馆,面向学生借阅;第二是比较注重图片的观赏性,例如DK公司的一些探秘百科品种;第三是专题类,以文字为主探究某一个问题,类似《水晶头骨之谜》。”
  由禹田文化策划、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探秘权威百科”系列就是属于比较注重图片观赏性的一套探秘图书。这套书首次引入3D制作技术,而且全球同步发行。该书责任编辑杨娜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探秘类图书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原创少、创意少、印刷品质差。‘探秘权威百科’系列突破了现有探秘类图书知识点密集的旧有模式,以一种更直观更有效更有趣味的方式来讲知识。因为如今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在策划这套书时,我们以图为背景再现场景,在图中嵌入若干知识点,让读者轻松获取信息。目前来看,市场同类编排方式的图书仍不多,即使有也还存在相当差距。”
  而专题类的图书近年也不断涌现,其中外星人题材较为抢眼。例如由“读客文化”策划的《外星人就在月球表面》(重庆出版社)就是其中代表。这本书的策划人刘按自己也是一个外星人爱好者,他说引进这本书就是为了服务对外星人感兴趣的人。这一人群虽然很小,但他们的爱好是极其持久的。该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销售已经超过5万册。刘按说:“这样的书不会有很大的销量,因为它们不像职场书、官场书那样与读者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不会大火,而是细水长流的。今后我们还将继续从国外引进与外星人有关的图书。”
  而第二类探秘图书则是国内原创了,主要是以知名电视节目改编,例如由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改编的《秘境追踪之禁止入内》(黄山书社)就是一例。该书策划方“千喜鹤文化”宣传总监金芳表示:“出版这本书是千喜鹤文化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结果,一条腿是探险类原创文学,另一条则是一探险类的科普或文史图书。”“这本书的销量还是不错的,目前已经达到5万册。有些读者在看了《秘境追踪之禁止入内》之后,甚至会亲自到书中提到的地方一探究竟。因为这本书有着新鲜思路和大胆设想,有严密的逻辑支撑,这是我们想做的探险图书。”
  探秘类图书,是市场上永远的选题。但是这些书应该是那些真正担得起“探秘”类图书名誉的、具有创新性的书,而不是大量存在的“剪刀+浆糊”的书。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 作者:辜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