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她的各路朋友总是找她借钱。
一般她都不拒绝,三百五百的,也不是什么大数目,而且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口拒绝。可是,好像所有人都闻到了这个气息,最后,连刚刚交换名片的陌生人都开口借钱,搞得她相当苦闷。借吧?自己很多地方也需要用钱,虽说每次都不多,可长期积攒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不借吧?又担心形象受损,别人会不会说我小气?
一位朋友,说自己就是公司里填缺补漏的“万金油”。
谁家里出点小事,谁的差不想出,谁身体不舒服了,谁不想加班,肯定都落到她头上。有一次打电话,都半夜11点了,说还在单位。“还不是那个谁谁谁,突然说自己血压升高,就回去了,让我盯夜班。”搞到最后,连别人要约会,要逛街,要喝茶,都能成为她替人留在办公室的理由。她很伤心:怎么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欺负她?
两件事放在一起,想说的是,其实女孩和我的朋友,都有机会阻止局面向糟糕的方向发展。可是她们都没有,或者不愿意,而是不断地让步,直到局面糟糕透顶,自己被压得无法喘息,难以收场。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曾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同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完好无损,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它就不见了。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或者小广告没及时清理,墙上很快就会布满更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一旦有人扔了一片垃圾,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还有,一个禁止抽烟的场合,大家都不抽倒也罢了,一旦有人点一枝烟,那么,这个地方很快会变得烟雾缭绕……
人际交往也是一样。我们都等着别人将第一扇窗户打破,然后再没有任何负担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户。比如,公司里有一个人比较好说话,那么身边的人则容易向他提出要求,如果这种要求得到积极回应,肯定会有下次。一次又一次之后,这个人就会变成“好人”。当周围的其他人遇到麻烦时,也会向他伸手。因为他们断定,这个人肯定不会拒绝自己,所以,他们会肆无忌惮地提出更多要求。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风气,想改已经后悔莫及。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无论对谁,都慎开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户已经在不自知的时候打破了,当机立断及时修补无疑是明智之选。
你已经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了一件事,那么,当第二件事到来的时候,不妨扭转一下局面,建立起自己的底线。当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线时,别人一定不敢轻易触碰。因为,你让别人知道,你这里不是畅通无阻,而是有钉子,碰着了对谁都没好处。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双方都在不断试探彼此的底线,然后在一个不能前进的地方停住,画一道线,彼此相安无事。双方都知道,这是一个彼此都接受的度,超越这个限度,那就是挑战交往底线。
所以,一些看起来是偶然的、轻微的“妥协”,如果你没有警觉并加以矫正,只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人们从来不会想到,情况已经足够坏了,所以,我要适可而止。这个人已经足够可怜了,所以,我不能再欺负他了。
为什么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人?
因为之前老给一个人加稻草,他也没什么反应,他能忍,一声不吭,人家就觉得还可以继续给他加稻草,直到他倒下毙命,别人还很奇怪,没觉得有什么呀,他不一直这样吗?
需要警惕第一根稻草。
(摘自金城出版社《生活中的心理学:找到幸福的自己》 作者: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