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稀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金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50年前,世界经济建立在钢、铝和铁之上,而今天,稀土金属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美国《连线》杂志称,稀土金属是21世纪科技的关键,如果没有它们,人们将不会有智能电话、混合动力车或者精确制导武器。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稀土强势占领世界市场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拥有稀土矿的国家纷纷实行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的政策,转而从中国进口作为战略储备。目前美国、日本等国收购、储备的高质量单一稀土至少可供工业生产使用20年(有媒体报称超过40年),而中国稀土储量则从十几年前接近全球总量的90%,下降到目前的36%。按照目前的开采和出口规模,再过30~50年中国将从稀土矿的资源大国变成小国。
中国稀土工业之父徐光宪院士痛心疾首地讲:“稀土资源非常宝贵,特别像是南方5省,都是非常宝贵的中重型稀土,如果不加以保护,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10年就开采完了。到时候,我们就需要向美国和日本买,他们会以上百倍、上千倍的价格卖给我们!”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戴旭说:“战略金属关系到大国的未来,谁能拥有战略金属,谁就掌握了未来技术的资源,把握了未来的命运。中国在这方面教训深刻,我们用‘卖土’的价格廉价卖了20多年稀土。中国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以国家名义管理控制战略金属资源。”
1992年,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谈到中国的稀土资源时,小平同志讲道:“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小平同志这段话的激励下,中国的稀土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快便占领了世界稀土90%以上的市场。然而,在飞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中国稀土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稀土储量急剧减少。据专家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和出口规模,用不了几十年,中国就会沦为世界稀土资源贫国。到那时,中国再想从他国进口稀土,必然会处处碰壁,近年来,中国钢企总是被3大矿山卡脖子就是明证。中国稀土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随着近年来世界电子、激光、超导等高科技产业呈几何级增长,稀土的国际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是世界稀土的最大供应商,供应量约占世界需求总量的97%,居绝对垄断地位,然而,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未随着中国垄断地位的形成而水涨船高,反而出现下降趋势。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约10倍,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成左右。
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某一势力对一种产品的供应量占有一定的比例时,就会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从而可以影响这种产品的价格。铁矿石三巨头之所以敢年年提出令国际钢企发疯的涨价要gdhDfDg1QXv70FO+azJvMWtARpY4f68eohyXT34la0E=求,正因他们垄断了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70%,从而获得了铁矿石的定价权。稀土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极为重要的功能性材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战略性资源,而中国又几乎是世界稀土唯一的供应商,在国际稀土贸易中所占份额远超铁矿石三巨头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所占份额,为什么稀土的国际价格却连年走低呢?
一言以蔽之,差在定价权的掌握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国,根本就没有定价权!
我国稀土行业,稀土企业遍地开花,各自为政,散乱无序,一点蝇头小利都可能引发他们竞相滥采贱卖,致使一些发达国家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有金属,转而低价从中国进口实施他们的战略储备。例如美国于1997年就封闭了其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登帕斯矿,改从中国进口稀土进行储备;目前日本83%的稀土来自于中国,但是他们除了使用之外,更多的是将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埋入海底储存。
研究表明,在稀土产品的价值链上,稀土精矿、新材料和元器件的价值之比为1∶50∶500。中国虽是稀土大国,稀土萃取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属一流,但在稀土功能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巨大的差距。中国生产的稀土产品主要是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和抛光粉等低、中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其出口量占到总量的75%左右,而高纯单一稀土氧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仅占出口总量的25%左右。可见,中国目前仍处在国际稀土产业链的最底端,充当了廉价原材料供应商的角色。
世界上生产稀土功能材料的核心技术与专利主要掌握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手中。他们以其稀土专利技术优势对中国稀土产业进行扼制,阻止中国稀土产业进入高端领域,从而攫取了大部分利润。如发达国家企业从中国进口稀土分离物质后生产出高精技术产品,再返销中国,附加值就会增长数倍,乃至数十上百倍,以氧化钕为例,中国出口时是20多万元1吨,到日本提纯成金属钕后再卖回中国,1公斤就要20多万元。
中国将稀土领域对外资开放,本意是以资源换取稀土终端应用的技术和产业发展,但这个思路如同汽车产业的市场换技术一样失败了。稀土产业是技术没得到,资源却被诱拐,越来越多的外资,打着技术的幌子进入稀土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设厂,轻而易举地获得当地的稀土资源,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储备。
目前,在中国的合资稀土企业有几十家,遍布包头、赣州等稀土主产区,这些企业虽为合资,但实际操盘的大多为外方。在中国政府对稀土行业加强管理、收紧配额的情况下,外资之所以大规模进入中国稀土产业,目的就是绕过配额,获得原料,因为在中国境内的工厂购买稀土原料及初级产品是不受配额限制的。
外资企业在国内被禁止涉足稀土矿山开采和初加工的领域,但在深加工环节并不受限制。正是这样的规定,使外资寻找到了钻空子的空间,他们在国内大量买入稀土原料和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储备,这样就成功地规避了中国出口配额的限制。以一种医疗仪器和电机设备上常用的钕铁硼材料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份,钕铁硼磁粉和钕铁硼合金的出口量仅仅为90.3吨和7.2吨,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控的收紧,到9月份,其出口量已经飙升到1110.8吨和234吨!
稀土又称“工业味精”、“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21世纪的黄金”等,从这些别称上,可以看出稀土对现代工业有多么重要。中国拥有世界上储量最多、品种最全的稀土资源,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对中国的恩赐。然而,当中东利用石油、澳大利亚利用铁矿石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中国非但没有从宝贵的稀土资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反而收获到无法言说的痛。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能源政策分析师马克·汉弗莱斯2010年7月28日发布的《稀土:全球供应链》显示,2009年,中国已探明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6%,而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时,这个数据还是85%。不到20年的时间,中国稀土储量在世界总储量中的比重下降了50个百分点,而这20年间,世界上并没有大型稀土矿被新发现的报道。同样是《稀土:全球供应链》显示,中国2009年的稀土供应量占世界总供应量的97%。这两个数据清晰揭示了中国稀土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减少:中国在以一己之力供全世界使用稀土!《稀土:全球供应链》还有数据显示,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3国稀土储量合计约占世界40%,但2009年3国稀土总产量合计为0。可见,中国稀土已严重过度开采!中国稀土大国地位已岌岌可危!
虽然在出口限制等政策的作用之下,稀土价格和过量出口问题近年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依然难阻中国稀土资源的流失速度。我们通过出口稀土,换来的是一堆不等值的钞票,而别人拿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战略资源。在稀土资源的保护问题上,中国已经没有退路。
(摘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稀土保卫战》 编著:王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