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爱娥:洪湖上的女船医

2011-12-31 00:00:00伍伟
现代阅读 2011年9期


  素称为“鱼米之乡”的百里洪湖中央,有一个由170多艘船屋组成的渔村。在村子中央,有一艘绿色的船屋,它既是村支部所在地,也是为方圆20多平方公里散居渔民服务的村卫生室。19年前,谢爱娥和她的丈夫成为这里的乡村医生,并把家安在了船上;19年来,她每天划着小船出诊,风里来,雨里去,在这片湖面走过的水路足可以绕地球2圈。
  滨湖办事处卫生院院长艾焕庭在洪湖边工作了近30年,他回忆说,19年前,船头咀村就像一座孤岛,没有卫生室,也没有医生,600多名渔民谁要是生了病,哪怕只是小小的感冒,也得驾船走上20多公里水路去岸上看病,为此,村里便想着要招募一对夫妻医生。但这里提供的收入比岸上少,船上又不能发电,连照明都要靠点煤油灯和蜡烛,所以一直没人愿意来。当时,年仅23岁的谢爱娥还在洪湖岸边的一个村子里当村医,听说这种情况后和家人再三商量,毅然申请到船头咀村为乡亲们服务,从此她和丈夫在船上安了家。
  谢爱娥说,船上的日子确实很苦,刚来时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到岸上的小镇购买生活用品,来回得走20多公里水路,2005年以前连电视都看不了。“开始几年熬不住的时候也想过离开,可是乡亲们需要我,我和乡亲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离不开他们了。”2002年,谢爱娥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成员,分管妇联和计生工作。 2006年7月1日谢爱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船头咀村的第二年,谢爱娥的孩子出生了,孩子长到2岁时,她就把孩子送到几十公里远的外婆家,一年难得回去几天,从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她都没有好好地陪过孩子。谢爱娥告诉记者,回家需要先走一段水路,到了岸上再转3趟车,平时大概需要4个小时。“最近一次回家是清明节,只待了1天。我这里确实是离不开,村里人已经习惯了有事就来找我,我如果不在家,他们会很失望。”
  谢爱娥告诉记者,由于湖区特殊的生活环境,渔民们患风湿、拉肚子、胃病的比较多,她的药箱里都备齐了这些病的常用药。
  59岁的渔民董继财2010年12月份刚做完肺叶切除手术,恢复期需要打针吃药,但因为身体原因不便来回颠簸,谢爱娥便每天定时送诊上门。2011年5月,由于洪湖的旱情越来越严重,去董继财家的水路也越来越难走,有时连小木船都无法前行,谢爱娥就干脆穿着防水裤下船,在泥浆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不到2公里的路程,她要整整走上3个小时,等进了董继财的家门,已是大汗淋漓。
  谢爱娥说,去年涝灾、今年旱灾,渔民的收成受了很大影响,欠账总是难免的,可不能因为他们手头不方便,就耽误了给他们治病。在谢爱娥家里,记者看到了她的记账本,截至去年年底,没收回来的医药费总共有11903元。这其中,还不包括由于一些渔民的迁移而留下的8000元死账。而令谢爱娥感动的是,每到年底,渔民们总是给她送来自家养的鱼,即使她一再谢绝,还是会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把鱼放在卫生室门口。
  为了更好地给渔民治病,谢爱娥为船头咀村村民建立了卫生健康档案,2010年洪湖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为了做好疾病防控,她每天在大风大浪中奔波,挨家挨户发放消毒药品,几次险些船翻人沉。
  谢爱娥说,作为一名医生,除具备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外,更要具备一颗诚挚的爱心和无欲无求的平常心。在这样的职业信念下,她在僻静的湖心孤舟上一干就是19年。
  (摘自《武汉晚报》 作者:伍伟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