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哈哈当中往往蕴含着大智慧。
电视剧《贞观之治》中就有一段诙谐的“花絮”:李世民宴请魏征吃菠菜。
而关于这顿菠菜的缘起,是这样的。
贞观良臣魏征因为近乎无休止地当面指出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中的诸多不足,而时常令颜面无光的李世民恨得咬牙切齿。“我迟早要宰了这个乡巴佬”的怒吼,成了唐初后宫中经常冲天而出的“口谕”。而李世民的圣明,就在于他从来都不会兑现他这道口谕。
但李世民不是圣人,因而他的愤怒是无法用圣明来遏制的。
于是,我们就有机会听到盛怒中的李世民这样奇怪地向臣子发问:“你说,我怎么才能杀掉这个乡巴佬?!”一个一言九鼎的皇帝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他的伟大。但麻烦的是,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臣子该如何回应万岁呢?
而面对这个棘手问题的,是宠臣兼皇上的妻弟长孙无忌。
深知姐夫为人的长孙无忌首先拿出从他姐姐长孙皇后那里学来的一套,马上正衣冠肃表情,然后扑倒在地大声恭贺吾皇陛下喜得良臣。唐太宗当然已很熟悉这一“伎俩”,一方面习惯性地火气消去一半,一方面余怒未消地继续追问。这时,长孙无忌才实质性地提出建议:“陛下真正需要的,不是杀掉魏征,而是挫挫他的锐气……”
心照不宣的李世民立即表示愿闻其详。这时,已有把握的长孙无忌才抑扬顿挫地说出了他的“锦囊妙计”。
原来平素道貌岸然的魏征有一不为人知的软肋。他有个怪癖,极爱吃菠菜。但不幸得很,他这样一个极廉价的爱好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因为以泼辣著名乃至留下“舍命吃醋”千年典故的魏夫人,偏对菠菜忌之如仇,而魏征的不惧皇上偏惧内更是举朝闻名的。于是,可怜的魏征,在家里从来没有吃到过心爱的菠菜。办法总是有的。由此魏征对于外出赴宴有了兴趣。因为以他的面子,从主人那里讨来一盘常人看来俗不可耐的菠菜,还是轻而易举的。但办法总要付出代价,那就是他的这点癖好不留神落进了长孙无忌的眼里。更糟的是,魏征难得大饱口福的狼狈吃相也一并落入了长孙无忌的眼里……
于是,长孙无忌向李世民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一个所有朝臣包括李世民都不曾见过的魏征,一个肆无忌惮、疯狂吞噬菠菜的魏征,一个与平日正襟危坐完全判若两人的魏征。
这时,为皇上出气的妙计已呼之欲出:请皇上宴请魏征吃菠菜!
刚才怒不可遏的李世民,此时已经乐得直不起腰了,勉强在捧腹喘气的间隙表示应允。
随后某一天,天气很好。
李世民宴请魏征。同席的还有前来“看戏”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为了与菠菜相协调,李世民特地选择了露天“野炊”。
席地而坐后,一向满腹经纶的魏征见到眼前满满一盆菠菜,早已是心猿意马,按捺不住了。
偏偏李世民今天很不识相。不就是吃饭嘛,他非要罗里罗嗦。好不容易听他讲完了一堆废话,李世民偏偏还要向已经口角流涎的魏征发问:“魏征啊,平日里你总对我的决策有很多不满,我也经常听不进去。今天这么好的天气,难得雅兴……这样吧,借这个机会你就把对我的所有意见统统都说一遍吧!”
平时,这对魏征乃是进谏的天赐良机,注定又将滔滔不绝。可今天,可此刻,以菠菜的名义,这简直跟要命一般!一开始,魏征还满不在乎地打算以今天只是吃饭、朝政明天再说为由蒙混过去,偏偏今天李世民“虚心纳谏”的兴致近乎偏执。没办法,大脑中早已只有菠菜的魏征只好临时把昨天已朝议过的发言抓过来再“反刍”一遍,但刚张嘴就被洞察秋毫的李世民堵了回去:“魏征,你今天能不能说点儿新鲜的?”
见到魏征语塞,脸色难堪,李世民更火上浇油地“恍然大悟”:“哦,一定是今天的菜不合魏征口味!快来人,把菜撤下!换……”这一刻,魏征就像被开水烫了一样地蹿起来护住自己心爱的菠菜:“不不不不!不要换!”“魏夫子”的酸架子至此已荡然无存。最终,彻底在皇帝面前崩溃的魏征只好实话实说:“不瞒万岁,魏征最爱吃菠菜……,
至此,早已忍俊不禁、心满意足的李世民,才见好就收地“恩准”素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魏征,此刻可以放下天下朝政不管,而专心致志地吃眼前的菠菜了。
但依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魏征立刻欢喜得仿佛被大赦一般,不仅马上狼吞虎咽,甚至平素只用来笔评天下的双手,此刻也直接派上了用场!早已经捧腹难忍的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见此风卷残云,立即边笑边故作慌不迭地捧着自己那一份菠菜端过去送给可怜而又欢喜的魏征……而此刻的魏征,嘴里塞满了菠菜,双手抓满了菠菜,无法称谢,也无法拱手,只剩下频频点头,而瞪圆的双眼却未曾离开菠菜一刻……
即便是刚刚心有不悦的我,当从电视上看到这一段时,都不禁双脚离地侧卧在沙发里狂笑不已!
我不知道编剧只是想为观众增加一些轻松的佐料,还是另有深意,但我确从这一花絮中悟到了很多做领导与做下属的艺术……
我们所有领导者,都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样有作为、有口碑,都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样拥有魏征这样的精忠良臣来辅佐;所有被领导者,都希望自己能像魏征这样得尽其才,名垂千古,也都希望自己能像魏征那样拥有一个宽宏明君来尽职。
但是,在大家对这段君臣佳话艳羡不已时,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如何成为李世民,自己如何成为魏征呢?或者说如何使“李世民”重用“魏征”,又如何使“魏征”尽忠“李世民”呢?
我们不能假设这两者都拥有超人的品格。超出常人特性、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领导力”,是虚伪的,无意义的。
事实上,李世民与魏征也本都是凡人。
但两者却都将领导力发挥到了极致。李世民作为领导,通过海纳百川、宽宏大度赢得了部下的忠贞与智慧,实现了当时条件下领导力的最大发挥,奠定了盛唐气象;而魏征,通过仗义执言、言之有据赢得了上级的赏识与重用,实现了在当时条件下部属对上司最大限度的“领导”。
李世民能纳,魏征能谏,但还是那句话,他们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都是凡人。
所谓领导与管理,也只有针对凡人,才是有意义的。
那么,两个凡人,是如何达到我们芸芸众生都没能达到的高度的呢?
应该说,任何有效而可持续的领导力,不管是上对下,还是下对上,甚至左对右,都必须基于心态的平衡。理由很简单,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是人。而人,只有在平衡中才能良性持续。
我之所以说李世民能问出“我怎样才能杀掉这个乡巴佬”本身就证明他的伟大,在于作为可以呼风唤雨的领导者,即便在盛怒中,他也做到了知己知彼:他没有直接下令杀,而要想办法杀,这就说明即便此时,他也深知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正在气头上的普通人,而一个聪明人是不应在气头上下命令的;而魏征虽可谓十足的“给脸不要脸”,却毕竟是难得良臣,是一个群臣中的标杆人物,决不是说杀就该杀的,而至少是要想办法“杀”的
而李世民更知道,他要杀的,并不是魏征的头,而是他的“气焰”。只是自己一直碍于皇帝的身份,不知道该如何合情合理(而不是存心找茬或秋后算账)、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计后果、只凭痛快)地去教训魏征。而教训魏征,也并不是目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李世民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的平衡——不断在大众面前被反驳、丢面子的领导,内心一定是不平衡的。、而只有想办法让自己的内心平衡了,自己才能听到并听进更多的苦口良言,做出更伟大的事业!
于是聪明的李世民实际是在为此而烦恼。而同样聪明的长孙无忌(当然他的晚年不再聪明,所以也就未得善终)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不仅替皇帝点明了这次行动的目的(杀锐气而非杀头),而且替皇帝想出了一个最符合皇帝心意的办法:用最柔和、温情乃至幽默的方式,让令自己难受的人也难受,然后也在大众面前丢丑,却又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这就是李世民最聪明的地方。
而站在李世民对面的魏征,同样是聪明人。
我们平素只注意到魏征在朝堂上面无惧色地据理力争,以为这就是他成功的全部,其实错了。绝大多数时候,犯颜直谏的下场就是人头落地。因为这些部下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大忌讳:认为自己的领导就应该是一个无私无瑕的超人,而忽略了“领导也是普通人”这样一个永远都不会变的大前提。
只要部下能悟透并始终秉承“领导也是普通人”的观念,就能无师自通地想到各种让自己尽责尽忠并持续获得领导采纳的方法。比如:自己在什么样的场合,面对什么样的背景,探讨什么样的话题,话该说到什么程度……
当然,只要决心做一个成就一番事业的“良臣”(而非奸臣、弄臣或庸臣),面对原则问题据理力争是免不了的,面对领导在重大问题上的错误毫不妥协也是免不了的。那么,这时作为部下在事后就要考虑:自己的犯颜顶撞,特别是领导对自己反而宽宏接纳时,领导作为普通人肯定是不平衡的。而自己的谏言要想持续获得采纳,就必须让自己的领导从自己身上获得平衡。那么,在原则问题上自己由于责任在身让领导不平衡了,何不让领导在非原则问题上,乃至生活琐事上从自己身上找回平衡呢?
是啊,谁敢说那顿洋相百出的菠菜大餐,就不是聪明的魏征因势利导、稍作夸张地“秀”给万岁看的呢?
由此,原则问题永远不是儿戏而原则以外,永远充满和谐!
“聪明人”李世民!“聪明人”魏征!
转自《中外管理》
责任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