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峦叠嶂,云山雾罩,春意盎然,茶商云集。遂川县政府举1342万元重金回收“狗牯脑”绿茶品牌经营权和使用权,统一商标后7.05万亩高山茶园生机盎然,预计年产值将首次超过1.2亿元。这汤湖、戴家埔等山乡的角角落落连空气都是甜的,北京蒙太奇环球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电影《神茶》几经试镜后即日正式开拍,记录下遂川茶乡的绿色经典和动人传奇。此前,一部反映名茶“狗牯脑”百年传奇的电影文学剧本专集《守望》,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频频“闪光”和“触电”的遂川绿色产业,成为扶贫开发、富民强县的主色调。电影剧本专集的出版和电影《神茶》的拍摄,是继上海世博会上“秀”生态、遂川“狗牯脑”绿茶再现百年前巴拿马世博会金奖的辉煌和“中国遂川首届狗牯脑茶文化节”后,该县在产业文化建设上浓墨重彩的又一大手笔,绿色文化建设为该县产业扶贫大长“精气神”,遂川绿色唱响海内外。
一、擦亮绿色名片,全力唱响“地方戏”
乡乡古木擎天,村村新绿夺目。该县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国家现代高产油茶建设示范县”、“国家现代茶叶产业体系示范县”的创建为契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2.2万亩金桔、油茶、竹笋、茶叶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以“一大四小”工程为突破口,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管林护林一齐抓,通道绿化、乡村绿化、城市美化一起上。369万亩林地、88.6万亩国家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象一座名闻遐迩的“天然养吧”,让山河“增绿”,森林覆盖率由77.4%上升至80.1%。该县积极策应江西省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项目建设,按“梯级开发、梯度发展”的思路,重点培育茶叶、金桔、板鸭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和油茶、井冈蜜柚等林果业、竹笋食用菌等蔬菜业三大新兴产业,建立“3+3”发展体系。全县新种和低改茶叶、金桔3.76万亩,新种低改竹林3.21万亩,全年出栏生猪、肉牛26.9万头,饲养红毛鸭等家禽580万羽,年加工板鸭652万羽。
二、呵护绿色河山,合力打好“组合拳”
该县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按照城市、乡镇、农村“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思路,大手笔做好“水”、“路”、“绿”三篇大文章;紧紧抓住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群众的“脱贫”与“脱险”难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双翼共举”,移民和扶贫“两轮驱动”,广大移民绿色创业浪潮涌动;紧紧把握“以民为本”的扶贫宗旨,新农村建设和移民开发向产业发展优势区集中,以争先创优的党员干部为核心和骨干,培养“头雁”队伍,多年沿海学技、特区打工的青年们纷纷回乡创业,迎来“雁字回时”。去年在51个移民社区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5万元,发展产业互助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绿色养老基地”等,吸收社员会员3800人,吸纳股金2140万元,发放贷款1.33亿元。农民创业热情勃发,涌现出年种植油茶6000亩的大户刘斌等170余户。仅2010年,该县在南江、大汾、泉江、草林、西溪等14个乡镇新建高产油茶基地1.62万亩。遂川农民积极发展林产业和林下经济,用木屑、竹屑等培育竹荪、木耳食用菌,用食用菌废料加工活性碳,从木竹加工废料里“榨”出2亿元。这种“吃”废料长“元宝”的产业,在遂川县已开始产业链集群化发展,食用菌种植达6300亩。目前,全县已建成林果、桑茶、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金橘、茶叶等农产品还出口到欧美、东南亚、香港等地,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
三、经营绿色资本,大力推出“升级版”
把绿色当资本来经营,着力加快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步伐,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促进品牌农业不断提质升级,农民在生态农业中忙“淘金”。2010年,全县的生态农业系列年产值突破7亿元大关,绿色产业流金淌银。
近年来,该县整合扶贫等项目资金近7.3亿多元,对绿色产业重点倾斜,加快产业龙头重组、品牌整合。大力开展产业招商,扶持产业龙头“创牌”、“申绿”。通过组建产业互助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途径,培育农业产业化省、市级龙头企业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个,创建名牌、绿标产品20余个,品牌农业实现总产值8.19亿元,利税1.86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10元以上。引进新大地油茶、钟氏食用菌业、水一方食品等农业产业扶贫开发项目16个,投资额达18.5亿元,其中引进投资亿元项目6个。并将生态旅游业和观光农业作为朝阳产业来培植,积极开发神山寺森林公园、白水仙景观、汤湖十里茶园和温泉、大坝里、南风面、热水洲等生态旅游景点,打造了一批兼有度假、避暑、疗养和科研功能的生态旅游胜地。2010年度,该县共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00多万元。老区遂川贫闲人口连续八年大幅度递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余元。到目前,全县贫困人口减少至53100人。
责任编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