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鄱阳湖区域现状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王勃这美丽的诗句,将鄱阳湖1300多年前那天地间生机涌动及天然和谐、人间生机勃勃的景象勾勒得淋漓尽致,如今读来仍跃然纸上。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用现在的GDP衡量,江西处江南第二,仅次于江苏,这样的位次是鄱阳湖区域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从另一面应证了鄱阳湖区域曾是江西乃至中国一个富饶的鱼米之乡。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为的过度开发,湖泊面临的污染和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泥沙淤积,人工围垦,使湖床淤高,湖面缩小,工业污水及城市废水的流入,使湖泊渔业资源,水生、湿生植物种类衰退,消失或严重退化。伴随而来的是洪水泛滥,水涝灾害频发,使环湖区工农业经济损失巨大。
环鄱阳湖区域内九江市有11个县(市、区),即都昌、湖口、彭泽、星子、永修、武宁、德安、九江县、瑞昌市、共青城市、庐山区等。核心区域有101个乡(镇),湖滨村643个,其总面积79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一半,人口达300余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3.8%;“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点村209个,人口52.25万,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4.3%,“十二五”期间扶贫重点开发村241个,人口62.67万,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7.55%,这些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部分村年人均纯收入还不足1000元,类似这样的村在环鄱阳湖区域还远不止这些。
二、制约经济发展、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1、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湖区生态遭到破坏,资源日趋贫乏。
随着人口的增长,衍生出一系列诸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竭泽而渔等掠夺性开发的现象,使得鄱阳湖生态资源及沿湖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水土流失、河床升高、围湖造田又使湖区湿地面积大幅减少,鱼类等水族洄游繁殖场所消失殆尽,导致湖内鱼类水产资源日趋匮乏,过去靠湖吃湖的渔民都已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建筑用沙量的需求,经济利益的驱使,湖内采沙现象愈演愈烈,使本已脆弱的湖区生态更是雪上加霜,其直接后果是频繁的洪涝灾害。1998年鄱阳湖的特大洪灾,是历史上罕见的,给湖区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了解决湖区生态平衡,帮助湖区群众的安居乐业,中央采取了“平垸行洪,退耕还湖,移民建镇”等政策,这样群众的安居解决了,但赖以生存的土地所剩无几,以都昌县为例,该县是我市环鄱阳湖区域最大的县,全县85%的乡镇都属鄱阳湖核心区,居住在这些区域的农民在1998年以前人均耕地面积8分,退耕还湖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5分,个别地区甚至耕无寸土,唯一的出路只能靠出外打工维持生计。为了保护湖泊水生资源,使之得到休生繁衍,居住在湖区扶贫重点村的渔民(有专业捕捞证),由原来的3000余户,减至现在的不足千户。因此,这些靠土地赖以生存的农民和以捕捞为生养的渔民,现如今是致富无道,生计难寻。
2、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基础设施的落后始终是环鄱阳湖区域贫困人群实现脱贫的一大困扰。一是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环鄱阳湖区域港汊纵横,原有水运优势已基本丧失,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又极大地制约了陆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实施“通通工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但基本投入在见效快、成本低的地方或交通欠发达的偏远山区,而对环鄱阳湖区域的交通建设投入比较少,迄今为止,环鄱阳湖区域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尚有51个村没有通公路,266个村道路没有硬化。当今是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没有发达的现代交通,将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二是三峡的控水工程改变了鄱阳湖同期水位。三峡截流前,鄱阳湖7、8、9、10月水位都在16米以上,而近6、7年来同期水位只有15米左右,使上世纪80年代以前建的灌溉设施已失去了作用。以都昌县为例,建国以来,为了抗旱,沿湖农民修建了582座灌溉机站,有效灌溉面积达20多万亩,现如今,一遇干旱,机站无法抽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三是港汊岸堤、农田损毁严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都已失去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收入得不到保障,有的干脆抛荒弃农,另谋生路。四是居住环境堪忧。虽然近几年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但也只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自然村进行试点,还不到贫困自然村总数的20%,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自然村道路没有硬化,有的甚至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通往外界的公路,村内的卫生状况得不到治理,村民的饮水安全无法保障。
3、能源匮乏,可利用资源不多,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据现有地质资料反映,环鄱阳区域煤炭、石油匮乏,风力能源的利用才刚刚起步,其它可利用的矿产资源也屈指可数,这就给该区域的县域和乡镇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即使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又因能源、源材料及产品的输出入成本过高,所创的一点利润全耗在车轮子上,使得投资商望而却步。鄱阳湖烟波浩淼,自古以来是中国的淡水鱼仓,有丰富的水面,但由于季节水位落差大,丰水及枯水期的落差比在10.5米左右,加之湖区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湖内动植物水生资源明显减少,部分物种已濒临灭绝,这就给直接间接依赖鄱阳湖生存的200万以上农民及20万专业渔民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为了改变生活状况,湖区群众也尝试过水产养殖,但风险大,夏季水位一上来所有投资瞬间血本无归。搞种植,又因水位无常,抗旱设施难择站址,高水位时机站被淹,低水位时机站又无水可抽,一遇大旱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近几年移民建镇,国家对农民建房给了一定的扶助,但毕竟有限,因此,沿湖农民为了重建新家已将多年的积蓄全部耗尽,甚至动用了用于生产投入的流动资金,从而使得湖区农民不敢也无力在农业上加大投入,少壮劳动力为谋生计多外出打工,导致沿湖区域荒田荒地现象举目可见。农业本是环鄱阳湖区域农民的经济支柱,一旦得不到保障,基本生存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持续发展。
4、血吸虫病的死灰复燃,是环鄱阳湖区域农民的一大困扰。
鄱阳湖自古以来就是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病灾区。建国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湖区群众响应号召,全民动员经过艰苦努力,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驱除了肆虐已久的病魔,一改“万户萧疏鬼唱歌”之惨象,尽显“六亿神州尽舜尧”之风光。近30余年来,由于放松了对血吸虫病的监管和血防工作经费的减少,湖区血吸虫病死灰复燃,血防工作日趋严峻。据相关方面的统计,鄱阳湖及相关水域钉螺面积约8.6亿平方米,血吸虫病感染人群约13万人。鄱阳湖水域面积在九江境内达61.7%,连年的洪涝灾害,使港汊淤塞,杂草丛生,给钉螺的生长繁殖及扩散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湖区感染血吸虫病的人群成倍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九江血吸虫病患者达5万余人,涉及人口达20余万。例:都昌县和合乡水产村是鄱阳湖边上一个只有84人的自然村,近三年就有10余人被血吸虫病夺去了生命。居住在这些区域的人群,一旦感染血吸虫病轻则丧失劳动能力,重则丧失生命。因此,血吸虫病是导致环鄱阳湖区域农民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因素。
5、缺乏科学技术知识和必备的生产实用技术及专业技能。
农业及渔业是环鄱阳湖区域农民及渔民的经济支柱,农民及渔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及渔业。随着湖区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湖区的农民和渔民经济收入无法保障,为了生计他们尝试着从事种植和养殖及外出打工,然而,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和必备的实用生产技术及专业技能,导致所从事的行业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而外出打工又只能从事收入低的体力活。要解决环鄱阳湖区域农(渔)民的贫困状况,开展科学技术和必备的生产实用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三、开展集中连片开发的有利条件
1、有发展水产养殖的丰富水面。
环鄱阳湖区域湖泊、港汊网状密布,可供发展水产养殖的水面达495万亩(不包括境内鄱阳湖水面),而目前利用水产养殖水面只有110万亩,仅占可发展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2%,年上市水产品90余万吨。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科学技术的支撑,养殖水平仍是传统方式和粗放型经营,故产量低,形不成规模。
2、有发展绿色果蔬林业良好的自然环境。
九江境内的环鄱阳湖区域有着丘陵与湖泊、港汊兼容的地貌特征,湖内岛屿星罗棋布,周边山地充裕。地理位置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1C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春阴夏热,秋旱冬冷,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水质优良,适宜发展果蔬林的面积达28162.9亩,周边有101个乡镇所在地,643个行政村,6721个自然村。有着发展绿色果蔬林产业良好的地理环境。
3、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环鄱阳湖区域是优质油菜种植带,种植面积达108773公顷,而棉花种植是九江传统的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56025公顷,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油菜的种植既能改造九江农业生态,又能发展成为观光农业。现在九江的纺织能力已达年120万锭,棉花的种植又能使从棉花到服装的棉花产业链得到不断加宽延长,从而使农民既能稳定、持续增收,又能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
4、有发展畜牧业养殖的基础。
畜牧养殖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九江的畜牧业养殖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大力推动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家家鸡鸭鹅、户户小而全”的局面,实现了年生猪出栏170多万头、禽类1100多万尾。特色畜禽养殖也已初具规模,如:拥有全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德安丰林镇,全省最大独资肉牛养殖场——彭泽志和畜牧场,全省设备最先进的养殖场——星子百事腾养殖场。畜牧业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
四、特殊困难地区连片开发扶贫攻坚的思路
1、转变观念,引起各级对环鄱阳湖地区贫困现状的重视。
环鄱阳湖地区在历史上是江西经济社会的龙头,今天依然占据着江西经济社会的半壁江山。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势必拖江西的后腿,不首先解决这一地区的贫困状况,就必然制约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设立。鄱阳湖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加强鄱阳湖区域的生态保护,不仅关系着鄱阳湖地区,还关系着江西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我国东南腹地和长江中下游的环境改善。为此,要改变环鄱阳地区的贫困现状,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清保护、开发和利用该地区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鄱阳湖区域的周边同样是革命老区,为中国的革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党的一些重大活动是在这一区域内策划启动的,南昌起义的策源地就在九江。因此,江西人不仅要唱好红色歌,还要唱响绿色歌,把鄱阳湖唱出去,让世人了解鄱阳湖,从而全方位地了解江西,以利他们更加关注并积极参与江西的经济建设。
2、充分发挥扶贫开发的优势,使区域优势资源物尽其用。
连片开发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创新,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模式,旨在通过政策统筹,资源整合,达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农户稳定、持续增收之目的。扶贫部门是政府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职能部门,可将财政扶贫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部门支持资金及单位定点帮扶等可控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其发挥更大效益。环鄱阳湖区域有着丰富的优势资源,为做大做强产业,开展连片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产业化扶贫又是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很好方式,也是推进贫困人口在脱贫基础上实现稳步致富的重要保障。实行连片开发,还可以调动贫困人口参与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实现以往被动扶贫向主动脱贫的转变,提高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环鄱阳湖区域,地理环境独特、生态资源优良,具备发展多类型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一是要立足当地资源,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突破单一农业格局,着力发展种、养、加工业。在项目的选定,资金的投入上给予支持,使之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以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和吸引本区专业大户和外资来兴办各种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农户”、“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农户”、“流通组织(中介)+农户”的多种经营模式的建立。在生产经营上实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学化,使产、供、销成为有机的整体,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从而达到扶贫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二是要利用宜林坡地发展生态林业。重点开发有机绿茶、高产油茶、特色果业、丰产毛竹等绿色林业产品,并且还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林产业块状经济,使之成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的新型生态绿色产业。从而使各类产业链得到不断加宽延伸。
3、加大投入,快速推进,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推动环鄱阳湖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是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根本所在,而改善该区域贫困人口生存状况,连片开发无疑是最好的措施,但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必须加大投入,下更大力气,尤其是水利、交通等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设施应快速推进,刻不容缓。一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加大投入力度,修建抗旱排涝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水生态和湿地保护等项目的建设。二是要加快道路的修建。要致富先修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在环鄱阳湖区域,仅仅靠水上交通已无法满足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沿湖区域至少要修建一条高等级公路,并且还要加快该区域农村公路建设,疏浚港汊、河道,使之成为环鄱阳湖区域水、陆发达的交通网。三是要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要把血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长期目标并列入年度政绩考核内容。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下大力气,杜绝流行扩散,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农业上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及水旱技术。四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着ZDNYwxmo7Cot19nN9u8Hbw==力改善人居环境。将生活在重要区域或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不适合就地扶持的居民,实施扶贫搬迁,这既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能使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得到保护和修复,从而达到富一方群众,护一方生态的双赢局面。
4、提高人口素质,注重自我发展能力。
人口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环鄱阳湖区域是我市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但由于缺乏必要劳动技能,难以与市场大量需求形成对接。就地发展产业又缺乏相关产业所必备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沿湖地区部分失地、失业的农(渔)民更是如此。要使这些地区的贫困人群实现尽快脱贫致富,就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只有着力实施“雨露计划”,实行劳动力转移培训,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应立足本地,培训内容力求实用,做到有针对性的开展。一是推行就业离土不离乡。近几年来,九江的经济发展迅猛,诸多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都陆续在全市各工业园区落户,用工需求倍增,应与工业园用工企业建立劳动力用工供需合作关系,紧密结合工业园用工需求,以“订单培训”、“校企结合”、“职业技能学历培训”等形式,定向为企业培训,输送适应性强、业务熟练、素质高的可用工人,这即能使富余劳动力获得较高的收入,又可实现“培训一人、,富裕一户、带动一方”,也能使我市企业用工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为就地发展产业提供必备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环鄱阳湖区域有大量适合开发利用的水面面积和适合种养业、林果业发展的陆地面积,为就地发展产业提供了优良的资源,而农民缺乏的就是必备的相关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多掌握一至两门适合当地产业开发的实用技能,就等于帮他们多打开了一道致富门。
责任编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