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机制彰显扶贫魅力

2011-12-31 00:00:00黄振根
老区建设 2011年9期


  财政扶贫资金是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科学管理和规范使用财政扶贫资金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工作。资溪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关于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的精神,严格执行省市扶贫和财政部门有关县级财政扶贫资金报帐规定的要求,结合资溪的实际,创新“三专一封闭”的扶贫资金专户制等八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的问题,杜绝了挪用和挤占财政扶贫资金的现象,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建设新农村,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推进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和快速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资溪涉农惠农工作的典范,社会高度称赞:扶贫事业很给力。
  
  一、主要做法
  
  1、建立扶贫资金专户制。实施贫困地区财政资金扶贫以来,管理上不太规范比较放松,帐目都是建在村委或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挪用、挤占财政扶贫资金,改变项目资金的用途,帐目混乱不清,甚至不做帐等现象。为了防止和杜绝财政扶贫资金流失,保障贫困地区群众的利益,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究。资溪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结合实际工作,率先制定《资溪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并以资府发[2002]13号文件发于全县贯彻落实,主要内容就是实行“三专一封闭”的管理机制,取消乡、村、组、扶贫办设立的扶贫资金报帐的财会措施;在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统一设立县、村两级扶贫资金专户,由县财政局安排专业会计人员专门负责专帐管理,专款专用,报帐取款在中心完成的封闭运行。所有财政扶贫资金经上级批准安排到项目后,全部进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扶贫资金专户帐,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对扶贫资金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按村设立明细帐。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分批拨付资金;报帐实行转帐结算,拨入项目实施单位帐户,严格控制现金支出。
  2、建立规范的公告制。公告是民主决策的重要手段,是阳光作业主要方式,是群众参与决策和享有知情权必要途径。资溪县建立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前和项目资金实施后公告制。一是申报前公告。重点村(贫困村)根据扶贫部门要求,结合本村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提出当年拟上报的扶贫项目和项目资金数额,以公告形式张榜公布,征求村民的意见;再召开村干部、村小组长、“三老”同志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确定当年上报的扶贫项目及资金数量。以书面报告,并签署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上报县市扶贫部门审批。二是项目实施后公告。项目负责单位把当年实施扶贫项目的名称、地点、资金总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数额、项目质量要求、竣工时间、实施方的基本情况向村民公开。实施公告制以来,扩大扶贫工作透明度,使群众真正享有参与权和知情权,极大地调动了村民投入扶贫开发工作的热情,促进了扶贫事业快速发展。
  3、建立公开招投标制。实行扶贫项目公开招投标是有效地遏止项目责任单位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的根本措施。所有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建设的项目都要经过由乡(镇)政府、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县扶贫部门、项目负责村委和村民代表组成招投标工作组进行公开向社会具备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施工单位(个人)。招投标前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扶贫项目的地点、工程量、工程质量要求、资金数额、工程施工日期、施工方所具备条件等基本内容。实行招投标制度后,杜绝了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等不良现象,项目建设成本明显下降,工程质量更佳。
  4、建立项目工程监督制。参与监督扶贫项目实施工作是群众真正参与管理和扶贫阳光操作的具体体现。重点村都有扶贫工作监督小组,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从项目实施开工到竣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对施工用材进行市场调查其价格和等级,向有关技术部门调查项目材料构成的比例大小。由于监督工作到位,项目质量过硬,经受住2010年6.19特大洪灾考验,使扶贫项目成为资溪县涉农惠农项目的榜样。省扶贫绩效考评组多次评价:资溪县扶贫项目做得不错很实在。
  5、建立联合验收制。验收是项目实施重要把关环节。资溪县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都要进行验收检查,验收工作由项目所在的乡村干部、村民代表、扶贫、财政部、有关技术人员组成联合小组具体实施,由施工单位(个人)提供材料原始凭证、对照项目设计图纸,在项目现场评估核算。根据验收情况形成联合检查验收报告,项目验收合格的,分批拨付项目资金;验收不合格的,提出整改和返工要求,确保扶贫项目质量,保护贫困地区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6、建立责任审计制。审计制是一项监督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审计是对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科学认可和肯定。县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规和会计核算办法,每年都开展使用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事后审计工作,并把结果报县政府和所在乡镇政府,总结其做法和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罚意见。资溪县坚持责任审计制,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规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行为,不断增强扶贫干部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扶贫项目质量经得起各种检查和时间的考验,扶贫资金的使用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常态化。
  7、建立多方把关请款制。请款是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关键工作。资溪县财政扶贫资金请款由重点村(贫困村)、所在乡镇,财政和扶贫部门四家共同把关签署意见,并要具备11个方面的材料,才能拨付资金。11个材料为项目预算表、工程设计图纸、项目合同书(村与施工方合同、财政扶贫印制合同)、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材料、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工程验收意见书、审计报告、工程结算清单、税务发票。根据项目进度和质量情况,分三次拨付资金,项目开始时,拨付项目资金总量的30%,项目完成70%时再拨付40%,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审计后,拨付最后30%。多方把关请款制能更好地杜绝工作人员的失误和个人套取资金等以权谋私的行为,确保扶贫资金正当合法使用,更有效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8、建立民主评议制。民主评议制既是一项民众监督机制,更是建言献策出招谋发展的议事制。资溪县民主评议扶贫工作分二个层次,一是重点村组织开展民主评议扶贫工作,分析总结当年扶贫工作情况,提出今后扶贫工作和扶贫资金使用的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民主权利和表达他们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二是县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评议扶贫工作,人大代表深入到重点村和移民搬迁新村等实地视察扶贫项目,召开会议评议全县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结合县里农村工作部署和中心工作要求,肯定扶贫工作取得成效,指出工作的不足和改进的办法,提出资溪扶贫事业发展的新举措和奋斗目标。
  
  二、主要成效
  
  1、贫困地区面貌变化大。“十一五”期间争取财政扶贫资金和整合部门资金1100万元,新修村组公路129公里、自来水池25个、水渠河堤3400米;新建村小学1600平方米、村卫生所560平方米、新建文化活动室580平方米、维修村小学940平方米;扶持610户农民发展瘦肉型猪、有机大米、白茶、烟叶等绿色生态产业,培植高效丰产毛竹林基地2000亩。重点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组公路硬化率达91%,村民饮用自来水达82%,各项事业取得跨越性的发展和进步。
  2、生态型搬迁扶贫特色鲜。按照现代“生态型”新村标准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把资溪天然生态环境与移民新村完美地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时间施工等“八统一”的措施和奖励移民进城公寓式安置新机制,开拓移民扶贫工作新路,彰显资溪生态移民搬迁特色。2008年享受西部延伸政策实施移民搬迁,投入移民扶贫和县财政资金2100万元,搬迁了24个自然村,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19个,解决了915户3884名移民居住安全问题。实施进城公寓式安置,每年可节约建房用地150余亩,既解决了山区建房用地难的问题,更保护了生态环境,取得多方共赢的效果。
  3、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快。培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技能,提高其“造血”功能,必须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项目和群众意愿来确定“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内容。雨露计划被村民称之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桥”。资溪县根据群众积极发展面包产业的实际,精选“雨露计划”培训内容学习面包烘焙技术,精心架好了贫困通往富裕的“金桥”。“十一五”期间扶持资金50多万元,培训贫困群众1400余人,培训人员100%就业,他们中有的开店经营面包,有的当上烘焙师傅,目前有100多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20多户年收入超100万元,打工的年收入3万元以上,实现致富全家的目的。
  4、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前景广。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直接受益的重要途径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把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精神贯穿于扶贫工作中,突出“生态主题”。着重发展绿色项目,各重点村依托本村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港东村有3万多亩竹木资源和500亩红豆杉群,重点发展高效毛竹林和乡村生态旅游业;初居发展白茶和生态瘦肉猪等,全县扶持毛竹林低产改造1.1万亩、白茶2100亩、烟叶2500亩,发展生猪2000多头,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1家,使毛竹林亩均增收300元/年,白茶种植面积达2.2万亩,有机油面积9000亩,全县面包产业大军4万多人创年产值40亿元,95%以上贫困农民参与了产业发展,实现了增产增收,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5、“大扶贫”帮扶济困氛围浓。资溪县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大力宣传扶贫工作,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全力支持。县里规定每个重点村都有县级领导干部挂点,优先安排有帮扶实力的县直单位,年扶持资金2万元以上;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新农村办等涉农资金重点倾斜贫困村和“三区”移民安置新村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共整合部门资金1300余万元,使重点村组公路硬化率达91%,村民饮用自来水达82%,里大源、五良等移民新村成为生态示范社区的样板点,何家山移民新村建设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初居村被评为全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单位。490名党员干部帮扶430名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许多面包富裕户从技术、资金、信息帮助家乡贫困户开店经商,争取德顺企业、江西日报社、中国扶贫基金等社会资金210万元,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6、现代文明风尚新。扶贫工作不仅改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贫穷落后的面貌,更要改变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过上现代文明的新生活。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做现代新农民”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制定文明公约、模范户等评比细则,每年评比一次。二是完善文化设施,丰富精神生活,多方筹资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现有文化活动室10个,书籍5000余册,为群众学习致富实用技术提供了场所,群众农闲时不再沉迷于扑克、麻将,而是到村文化中心进行健康活动,去农家书屋学习充电。三是成立村民主管理理事会,由老党员、老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组成,义务负责管理村里卫生、治安、文明行为等方面事项,形成了村民自治的良好风气。现在,重点村呈现出困难户大家帮,干群关系融洽,村民和谐相处,满脸喜气洋洋,社会治安良好的现代农村新气象。
  [作者简介]
  黄振根,江西省资溪县扶贫办。
  ■责任编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