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地处赣西北山区,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居住在深山区的人口众多,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年来,我县按照参与式扶贫的要求,坚持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32'’期间,全县累计投入移民扶贫资金5亿多元,建设移民安置点162个,安置移民32941人。2009年12月11日至12日,“非洲国家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到修水考察、交流时,来自几内亚的计划部部长经济顾问科若马·穆萨先生认为,修水在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的范例及取得的成功经验,非常有学习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
近年来,我县把扶贫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找准扶贫工作位子,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途径。坚持以开展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和后进村建设为切入点,抓两头带中间,以点带面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在148个重点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480万元,实施项目287个,完成896个新农村建设点的“三清三改”工作,新建村级公路127条556公里,新建桥梁21座,解决了近6万村民的行路难问题,新建农村供水工程150处,解决了1.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修复和加固河堤6500米,水渠29500米,保护农田25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300亩。同时,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先后有1个中央单位、5个省直单位和71个市直单位与我县重点村实施定点挂钩扶贫,为贫困农户订规划、定项目、助资金、捐物资、搞培训、解难题、送科技、倾情奉献,真抓实干,不脱贫不脱钩,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15万元,加速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引导56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捐赠资金3060.1万元,捐物折款364.2万元,捐资兴建学校24所,其他公益性、生产性项目65个。县里安排96个县直单位到95个重点村开展定点帮扶,累计捆绑扶持项目263个,项目资金多达4530万元。组织2088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工作,共扶助贫困户2124户,户均帮扶资金在2000元以上。
二、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积极实施移民搬迁扶贫
我县地处修河源头,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拥有林地面积32万公顷,其生态变化对整个修河和鄱阳湖流域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扶贫开发中,我县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持保护治理与开发建设并举,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深山库区群众的生存状态,我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和“政府主导、农民自愿,整体搬迁、分类安置,政策支持、自建家园”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后,10577户移民摆脱了对山林的依赖,在新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等,逐步富裕起来。同时,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了江西修河源五梅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程坊库区、黄龙山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封育管理面积达60余万亩。
三、坚持扶贫开发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
扶贫工作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逐步走向富裕,而产业扶贫是提高扶贫效益的关键和核心。我县坚持“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工作思路,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优势,培植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重点推进蚕桑、茶叶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良好机制。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积极组建蚕桑、茶叶、生猪、药材等专业合作社124个,走出了一条专业合作、共拓产业的脱贫之路,我县第一个合作社……漫江蚕桑生产合作社,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同时,积极实施信贷扶贫,在10个贫困村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每村安排1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发放生产借款1 19万元。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安排财政贴息资金65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2600万元,贴息资金的放大效应达40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目前,全县有桑园面积9.3万亩,并形成了制种、催青、收烘、缫丝、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体系;茶叶面积8.75万亩,茶叶年产量突破3万担,成为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中药材产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成为江西五大中药材产业建设基地之一;全县70%的贫困户和水库移民户参与扶贫产业开发,户均增收720余元。
四、坚持扶贫开发与提升素质相结合,积极实施劳动力转移扶贫
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扶贫工作的重点。我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工作思路,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蓝领工程”等培训活动,对贫困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并创新培训方式,将教学力量雄厚、学科齐全、设施完善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全县贫困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牢牢抓住市场需求,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就地转移培训与输出转移培训并重,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并举”的原则,搞好市场对接,着力抓好订单、定点、定向培训,在武汉、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转移就业率达到92%,产生了“一人参训就业,全家摆脱贫困”的良好效果。我们还将移民集中安置小区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建设相结合,加强与园区企业的就业联系,积极提供务工信息,实现了“培训安置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目标。近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培训资金760多万元,为贫困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294人,转移就业7626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026期51700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简介]
丁洪海、张涛,江西省修水县委政研室干部。
■责任编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