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对策思考

2011-12-31 00:00:00李曜段克和
老区建设 2011年20期


  [提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发展和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民间文化人才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基层文化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因此,科学分析江西民间文化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提出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对策建议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化人才;培养;管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发展和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一、充分认识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心在基层、着力点在基层。队伍是关键和保证。广大民间文化人才作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工作在一线,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基层文化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是壮大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发展较快,素质能力不断提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仍存在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作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热心基层宣传文化事业、对群众有深厚感情,而且在人数上甚至超过专业文艺队伍,是做好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进一步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健全政策引导和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力度,为民间文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宣传文化事业中来,从而确保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是我国各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这些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但长期以来,由于政府部门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加上受到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冲击,一些优秀民间文化难以在短期内走向市场、濒临失传,特别是部分表演艺术业和工艺美术业,由于耗时大,技艺难学,年轻人几乎无人肯学,导致一些民间绝艺绝活随着艺人的生存而生存,人在艺在、人走艺走,后继乏人。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有利于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些民间文化项目中来,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使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稳定,激励全国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人民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超高;国家越富强,对国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越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结构提升、文化消费活跃的阶段,人民群众求知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着眼于文化产品在总量上的增加,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在现实中的实现程度,充分考虑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具体的文化需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有自己的民间艺人,他们创造的文化形式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最贴近,从而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有着内在生命力和市场的发展前景。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管理,有利于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科学分析江西民间文化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
  江西民间文化人才资源历来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民间文化人才队伍也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民间文化人才共有37387人,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有3311人,占总数的8.86%;文化领域自由职业者有4354人,占总数的11.64%;民间文艺表演人员有29723人,占总数的79.5%。这些民间文化人才是繁荣我省基层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部分行业的民间文化人才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间文化走向市场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适应这种新形势、新特点,一些民间艺人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开发资源,包装项目,丰富内容,提升水平,实现了繁荣基层文化和增加经济收入的“双丰收”。目前,主要集中在民间演艺、民间绘画等市场亿程度较高的行业,如抚州临川采茶剧主要以师带徒的方式,带动发展了二、三十个民间剧团,涌现出一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这类民间文化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紧相融,市场基础扎实、开发前景好,从业人员较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模式,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呈现明显的地域特性。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民间文化与风俗、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曲艺、民间音乐舞蹈、民间雕刻艺术等,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南昌的瓷板画、方言相声和采茶戏,鹰潭的畲族马灯舞、民俗婚庆表演以及民间建筑雕刻等。同时,我省的民间文化人才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密切相关,如上饶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有1013人,占该市民间文化人才总数的45.02%,集中分布在婺源县、鄱阳县等地,其主要原因是与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较多有关。据统计,上饶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1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5项。
  民间文化人才资源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民间文化属于土生土长的“草根文化”,根脉在民间,其人才队伍自然就根植于民间、来源于基层,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系统的业务培训,文化水平、市场观念等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对民间文化人才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管理,其活动普遍处于无序、松散状态,导致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存在年龄偏大、素质不高、缺乏管理等问题,影响了其作用发挥和水平提高。如抚州市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5%,36-50岁的占17%,51岁以上的占78%;赣州市民间文化人才中专以上学历的占2%,高中、中专学历的占6%,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占92%,还有部分“半文盲”。受此影响,一些优秀民间文化难以走向市场、濒临失传,特别是一些民间绝艺绝活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
  三、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应当是城乡共同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杜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应当是全面进步、普遍提高的过程。文化建设的根基在基层,如果基层文化得不到加强,就谈不上文化的整体进步,更谈不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作为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促进各类优秀民间人才向宣传文化领域集聚,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推进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充分认识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在繁荣基层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民间文化人才是特殊资源”的理念,切实加强对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要制定实施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统筹规划,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基层,加强对民间文化人才队伍的管理引导、教育培训、扶持服务,建立对民间文化人才的保护、培养和激励机制,落实民间艺人优待措施,以机制的力量推动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库,积极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新路子,突破身份和编制的束缚,聘用一批有一技之长、热心基层文化工作的乡土艺人担任乡镇和村组专兼职文化辅导员,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搭建民间文化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入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民间文化人才的经费投入,设立民间文化人才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和资助、民间文化传承单位补助、民间文化重大项目研究等,每年确定一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特别是对缺乏市场、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如对一些师徒传承的个体民间文化项目,可按其所带出的徒弟数进行奖励;对一些表演类的集体文化项目,可由政府出资向文艺团体购买演出,从而在保证人才队伍稳定的同时,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要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好一批文化站、文化广场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切实改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的设施和条件,让民间文化人才有更多的活动阵地和空间,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平台。
  强化学习培训,着力提升民间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优化培养模式,建立系统的民间文化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批民间文化人才。要拓展培训形式,加大对民间文化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度,通过举办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乡镇、村组文艺汇演和比赛等举措,在充分发挥乡土艺人、民间艺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重要作用的同时,使民间文化人才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得到提高。要提高培训效果,每年有选择性地确定一批优秀民间人才,重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促使其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懂专业、会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以更好地对濒危、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