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口号与问号

2011-12-31 00:00:00王巨川
新西部 2011年11期


  不论你是常住还是路过某个城市,也不论你是蜗居、蚁居还是豪居,都会看到中国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标语口号。这些口号大多高屋建瓴,气势盖人,有振聋发聩的用意。但也有不少口号让人莫名其妙,产生疑问。比如:“搞好四城联创
  建设现代城市”;“治理新10乱,城市面貌变”。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有网友拍摄了一组关于拆迁的口号,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吃透精神早签约,世上没有后悔药,等到强拆梦方醒,流泪懊丧又跺脚。
  以通情达理为荣,以胡搅蛮缠为耻;以合法补偿为荣,以漫天要价为耻;以第一奖励为荣,以丧失奖励为耻;以签约交房为荣,以上访强拆为耻。
  相信政府相信党,早签约先拣房,不强拆不上访,争当良民好荣光。
  口号,在中国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东西。从政治角度讲,它是执政者理念和决策的体现。从文化角度讲,它是用言简意赅的高度浓缩语言展示一种理念。从传播角度讲,它既要能挂上墙,还要能喊流畅,又具有很强的感染煽情作用。过去,每年国庆节都要由中央专门下发口号,各地不准乱提口号。现在开放了,口号也泛滥了,滥到让社会的价值观系统紊乱,滥到让语句不通的文字挂起来丢人现眼。
  城市的口号不仅是在低俗和粗俗的层面泛滥,还在将城市化引入迷途。其一,宣扬城市贵族化观念,让平民和贫民望而却步。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房地产广告口号,充斥着“皇家、相府、王宫、御苑、豪墅”的字眼。其二,宣扬近乎洁癖的城市整洁,让流浪者和乞丐走开。其三,宣扬不破不立的暴力思维,让强拆、驱赶、重罚成为城市管理的常态。
  城市口号的泛滥,体现的其实是城市建设主导者和管理者观念的错位和混乱。在他们的心目中,城市似乎是管理者的地盘和天下,最多延伸到有户口的居民,把城中村农民、外来打工者、流浪者、乞丐一律视为异己。深圳驱赶高危人群,北京拆除打工者学校,各地强行拆迁城中村,就是典型的案例。
  城市口号的泛滥,城市管理的混乱,给城市化的课题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谁的城市?谁做主?城市真的会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怎样保留自己独特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城市如何建立精准管理和常态维护的有效机制?城市在陌生人的社会能否给予市民更多人情和温情?城市如何成为旅游者心驰神往的地方?
  对于今天的中国,城市还有很多的问号有待求解。而对城市未来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转型中国的审视和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