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领导人写信?怎么才能获得来自最高层的回信?长久以来,一直是广大群众最想探知的中南海“秘密”之一。
“大事不漏报,小事不干扰”
中南海西侧院墙外,府右街乙二十七号,是上送下达中南海信件的中南海邮局。来自各地的邮件,也只有被发送到这里,才可以盖上“中南海”的落地邮戳。所有投递到中南海的民间邮件,也都会聚集到这里。信件也被统称为“人民来信”,这些信都会在每天早上八点被送往中南海的信访部门。经过信访部门的程序处理,甄选出来的人民来信,会送到领导人手中。
这也是绝大多数的人民来信,在到达领导人案头之前,必经的组织程序。
一般情况下,通过邮政渠道发送给领导人的信件,都会先进入信访部门的办信程序。所以发送给领导人的邮件是以何种形式寄出,收件人名称怎么写,其实并不重要。绝大多数来信都会经信访部门,转往信访内容所涉及的单位进行处理。只有极少部分来信,会被制作成简报形式,如《群众反映》等文本,报送领导人。而直接呈送来信原件,则更为少见。
近年来,多位获得温家宝亲笔回信的普通民众,事后透露他们在投寄时,平信、包裹、挂号信、特快专递等都有采用。
什么样的来信要靠信访部门消化,什么样的来信才能报送领导人?据原任中办、国办信访局干部李振洪回忆,为领导人办信,依据的一条重要工作思路,就是“大事不漏报,小事不干扰”。
有章可循的回信规律
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投书中南海,邮路是唯一的选择。但实际上,得到领导人的回信,其进入中南海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门。
已成经典的一则往事,发生在1975年。当时三个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黄仲玉、林克平、钟义信焦虑于大陆的通信卫星研究的落后,他们决定给周恩来写信,向总理反映真实的情况和意见,建议中国尽快搞通信卫星。但这封信通过什么方式送给周恩来?林克平是时任邮电部部长钟夫翔的秘书,处理这类问题很有经验。他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同机要文件一起走,而且邮件要挂号。
于是,一封由三位普通年轻人签名的群众来信,通过内线的秘密渠道,进入中南海。
据工作人员回忆,周恩来看到了这封来信之后很激动,当场批示“先将卫星通信的制造、协作和使用方针定下,然后再按计划分工做出规划,督促进行”。11天后,周恩来住进305医院,直到去世。
而这封成功“过关”到达周恩来办公桌上的来信,也改变了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展轨迹。很难想象,如果这三个年轻人完全不知中南海内情,这封来信也不走秘密渠道,今天我国的通信卫星事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在1980年代初期,数量庞大的人群去信中南海,谋求平反冤假错案。此时当权者的身边人,也担任起转递申诉信件的中间人角色。
胡耀邦夫人李昭,就曾转递了大量人民来信。李昭回忆称,从富强胡同到东单三条的上下班路上,总有人把信和材料塞给她,后来纺织局专门派车接送李昭上下班,即使如此,也不断有人往她车里扔信。最多时,一天能收到上百封人民来信。
事实上,通过领导人身边人投书,目前已不多见,这一奇景也随冤假错案的大批平反以及领导人个体风格的变化,消失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而在当下,每每临近节日前夕,如“六一”之前给儿童回信、“五四”之前给大学生回信,以书信示重视,已成为领导人的例行动作。
除此之外,通过“两会”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投书,也是增大领导人回信几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在领导人视察过后,向领导人发去信件汇报本地改革喜讯,也更容易获得领导人的回信。据统计,胡锦涛2003年至2008年共计十次的回信清单中,就有四次回信是因为其在当地调研后,当地民众致信给他。(摘自《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