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老板才能把住关

2011-12-31 00:00:00刘春雄金焕民
领导文萃 2011年15期


  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素以勤奋、严格闻名,管理之细,已达事必躬亲的地步。但是,企业的管理并不好。
  员工只有300多人的时候,老板问:“现在,我就累成这样,不知道那些上万人的企业,究竟是如何管理的?”
  一次,车队队长带着司机,前来报销汽车修理费,我和老板正好在一起。
  老板非常耐心地询问:“为什么要修车?换了哪些零件?是不是在定点厂修车?为什么费用这么高?”
  车队队长和司机对答如流,我和老板都觉得非修车不可,修车费花得很有道理。
  就在老板准备签字时,我说:“先别签字,让财务统计一下,今年的修车费花了多少?”
  财务统计的结果,让老板大吃一惊,今年的汽车修理费,早已严重超标。
  老板不解地问:“每笔报销,我都把得很严,怎么可能超标呢?”
  是啊,那些靠“一支笔”把关的企业,老板可能在每件事上都很“抠门”,但是,总费用通常并不低。
  老板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全世界的老板自以为最聪明,但是,最好骗。”我的回答很简单。
  只有老板“一支笔”时,所有人都会共同对付老板。老板亲自审查修理费,车队队长是帮老板把关,还是帮司机过关?
  通常认为,车队队长一定帮老板把关,其实,恰恰相反。车队队长明着帮老板把关,暗地里帮司机过关。原因很简单,司机过不了关,就等于车队队长过不了关。
  在企业,这种现象很常见。业务员是公司聘请的,似乎应该站在公司立场说话。但是,业务员经常帮着经销商说话,站在经销商角度,向公司要政策。政策越优惠,自己的销售工作就越轻松。
  企业的另一种常见现象是,老板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处罚违规员工,员工的上司通常会替员工说情。
  一家葡萄酒厂的工人,在车间偷白糖,被车间主任发现。工人吓坏了,车间主任说:“小心点,别让厂长发现。”
  上述现象经常困惑老板们:“拿着我的钱,这些管理者怎么啦?”
  原因很简单,老板认为只有自己管理才放心,所有人都来说服老板,就没有说服不了的事。
  在企业,被琢磨得最透的就是老板,老板有什么爱好,老板什么时候情绪最好,老板最听谁的话,老板对什么事最了解,员工无不了解。老板早已成了企业里的“玻璃人”。比如部下想请示老板,通常会问问老板的秘书,秘书早已被部下“喂饱”,该打招呼或该使眼色,私下里做足了功夫,要想搞掂老板,还不容易?
  老板之所以容易被说服,与老板离事情太远有关。再精明的老板,也不可能事事精通。老板精力再旺盛,也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查,这就给部下选择性汇报提供了条件。要知道,在企业,谁掌握信息,谁就取得当家作主的权力。
  因此,老板要想不犯错误,不受部下的欺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做具体的事,不把具体的关。让部下去对付部下,而不是让大家共同对付老板。
  比如,汽车修理费报销问题,可以按下列程序操作。第一,公司在年初制定汽车各项费用总体控制额度,由车队队长控制,将此作为对车队队长考核奖惩的依据。第二,与汽车有关费用的使用与报销,全部由车队队长把关签字,老板签字,只是履行“法定程序”。第三,财务总部专门为车队设置费用控制卡,上面有费用额度、已发生额、余额。车队签字报销时,老板和财务人员看一下余额,就知道费用是否在控制范围内。
  上述程序,还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把汽车费用控制权交给一线管理者,据此作为考核依据。让车队队长对付司机,比老板对付司机容易得多,毕竟车队队长在一线,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第二,设置费用控制卡,能解决老板只控制单项费用、不了解费用总额的问题。对老板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杜绝一切漏洞,而是把费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小老板要靠自己的精明把关,因为小企业的制度化成本太高。大企业要靠制度化的监督与制衡去控制,因为老板与一线太远,想真正把关很难。企业做大的过程,就是从个人把关到制度把关的过程,也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
  (摘自《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