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

2011-12-31 00:00:00李国文
领导文萃 2011年19期


  公元前243年的战国时期。赵国的孝成王崩,子悼襄王立,年轻的帝王不愿用一位老爷爷级的下属,改用乐乘代廉颇领军,立刻引起廉颇大怒。
  军人火气大,老军人火气更大,而为赵国抵御劲敌,拔城掠地,斩兵夺关,立功无算的廉颇,火气尤其大。他威胁道,乐乘敢来,我就打他一个灰头土脸,让他夹尾而逃。然后,当真排开一字长蛇阵,拉开架势,准备战斗。乐乘见势不好,只有退兵了事。这样一来,威风够了的廉颇,在赵国再难立足,投奔到魏国去了。廉颇在魏,魏主对这位老爷子,上宾款待,国士礼遇,好吃好喝好待承,非常敬重他,但也不敢太信任他,只是养着而不用。但他是将军,是元帅,是要领兵打仗的,他不能驰骋沙场,叱咤风云,那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
  不久,赵为强秦所困,屡战屡挫,便想起这位曾经和秦国打过多年仗的老将军,打算将他请回来。姜总是老的辣嘛,也许由他来统率军队,可以解秦之围。
  廉颇赋闲在魏,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挺郁闷,尽管他年事已高,但雄心不泯,总是觉得自己还应该策马扬鞭,再立新功。正如隔了多少年后的枭雄曹操的一句诗所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样,不甘沉沦,不肯寂寞,抱负很大,期望值很高地等待着出山的机会。
  廉颇以为自己是那匹在太行落难的骥,以为削夺他兵权的悼襄王,乃相中他的伯乐,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结果闹了个笑话。当获知故国需要他回去抗秦以后,老人家很激动,很亢奋。第一,吩咐马弁备好坐骑;第二,命令副官收拾铠甲;第三,关照家人整理戎装;第四,将生了锈的刀枪剑戟,逐一打磨了一番。其后,大拍胸脯,慷慨陈词,既然陛下不忘老将,老将也就不计前嫌,回国效劳,义不容辞。他把话传回赵国:父老乡亲们,尔等就静待我挥师西征,踏平强秦,旌旗招展,凯旋而归吧!
  悼襄王因为被强悍的秦军打得焦头烂额,才想出重用廉颇的主意。不过,他与这位老将,曾经有些芥蒂,有过疙瘩,便先派了一位组织部门的干部,到魏国去实地考察,了解一下阔别多年的老将军,还能力挽强弓不?还能指挥兵马不?使者前往魏国的途中,遇到一个叫郭开的赵国官吏,他不知道此人是廉颇的反对者。一路同行,晓行夜宿,这位使者就被郭开用重金收买了。估计郭开受命于那位接班不成,衔恨在心的乐乘,其中说不定还有别的什么猫腻和勾搭。总之,郭开控制住了使者,别无他求,只是嘱其外调考察回国后,千万别给这位老军头说好话,往他鉴定里塞点私货进去。
  廉颇是个出色的军人,但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冲他当年和蔺相如闹的矛盾,便知道他四肢比较发达,头脑比较简单,战斗经验丰富,政治智商有限。这位使者来到魏国的首都朝歌,那里原是纣王的首都,酒池肉林,莺歌燕舞,是个难得快活的地方。他大可以着人陪这位使者,在这个很繁华的大城市里,好好地声色犬马一番。然后,再往他的口袋里,塞进一些黄的白的,还怕他不为你好好美言几句。
  谁知他“老骥”情结上来了,偏要向使者炫耀他的膂力,是个堪当重任的战争之神。上马下马,挥枪舞刀,当场作秀,贾其余勇。那一把老骨头,总算没有散架,老当益壮的神气,着实叫使者开眼。接着,一个骇人听闻的场面出现了,他煮了一斗米为饭,割了十斤肉为菜,要吃给这位使者看。大概古人更相信“人是铁,饭是钢”这一说,我们这位老将军,将端上来的这些饭,这些肉,风卷残云,狼吞虎咽,统统吃了个精光。
  “如何?”
  使者不得不赞叹,“老人家您确实了不起!饭量果然了得!”
  此人回到赵国,向悼襄王汇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吃一顿饭,上三趟洗手间,听到此处,悼襄王眉头一皱,让他统率三军,上了前线,大敌当前,总是提溜着裤子找厕所,会不会贻误战机啊?看来,“廉颇老矣”,还是由他颐养天年吧!廉颇很恼火,很泄气,但也不肯就此拉倒。不甘心养老,不愿意等死,抱一息尚存,战斗不止之念,怀雄心壮志,大有作为之心,老是在家里坐不住,操心整个世界,总是要出来做点事,继续革命到底。
  恰巧,楚国对这位久负盛名的老将军,饶有兴趣,偷偷地派人跟他联络,将他迎到寿春去。不过,真给他兵,真让他打,终究不是当年。看走眼的楚国,对他的表现很失望,也就免了他的兵权。他还不服气,埋怨说,如果我带的是赵国的兵,绝不会屡战无功的。
  最后,他恹恹地死在了异国他乡。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的一则《将帅贪功》中这样写道:“以功名为心,贪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来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他说的这个知止,就是懂得该结束的时候,必须结束;自敛,就是明白该收摊的时候,马上收摊。他首先举的例证,就是战国时期的这位大将军廉颇。
  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社会中,有一种叫做自我感觉良好的毛病,颇为流行,但医院是不收治的。因为不是什么大病,也死不了人,但谁要是患上了以后,基本是无药可治。
  (摘自《光明日报》)